|
<p><img src="http://xfrb.hj.cn/20091230/RB123008_6.jpg"></p>
<p> 特约撰稿人 陈建波 通讯员 高维益 记者 周红南</p>
<p> 学校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自己就用仅有的3000多元积蓄买了一条小船,每天早上6点多钟划着船去接学生;晚上又用船把学生送回家,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谷城县师德标兵、模范教师黄敦全,2008年先后被评为感动襄樊、感动谷城十大人物。</p>
<p> 39年前,年轻的黄敦全来到这个叫做薄刀岭的自然村,自己动手砍木棍一根一根地夹成篱笆墙壁,“棚子学校”上面几根横木算床铺,下面既是教室又是办公室。5年后,黄敦全来到与薄刀岭隔河相对的邱沟,是温坪村的又一“青藏高原”。当时的学校垮塌,黄敦全先在两户村民家里办起巡回教学点,白天“跑教”,利用夜晚时间协调筹建学校。1976年春,邱沟人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学校。现在县考试中心的禇万凤每次回娘家,总少不了去看望启蒙老师,她常说:“没有黄老师,我们就没有学上,更没有今天。”黄敦全在邱沟一干又是10年。</p>
<p> 从2002年秋季起,温坪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中心小学就读,大多数老师都盼着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作为教学骨干的黄敦全被安排到中心小学担任班主任,村民们得知后,不约而同地找校领导请求黄老师留下来。黄老师二话没说,毅然担负起了一、二年级共13名学生和学前班9名学生的教学任务。由于学校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没有围墙,操场的东南两方都是6米以上的驳岸。年龄都不超过10岁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安全成为家长心病。黄敦全就把自家屋前屋后的树砍了十几根,栽在操场边,并用绳子织成网,操场边上就有了近两米高的护栏了。他还在离驳岸一米五处画上一条警界线,警界线以外的地方不让学生踏进半步,就是操场上的卫生,他也明确的规定:警界线以内学生打扫,警界线以外的,由他打扫。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在操场上游戏玩乐,家长们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下了。</p>
<p> 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大多要乘船上学。原来村里有一条小木船负责接送学生。但由于木船长年失修,不能使用了,加之学生减少,船工嫌钱少也不再干了。学生上学要么多走好几里的山路,要么天天请船接送,不少学生不能按时到校,而且很不安全。 2002年10月,黄敦全用自己仅有的3000多元积蓄购买了一只小船。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来,划着船去接学生;晚上又用船把学生送回家。无论是晴天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间断。</p>
<p> 虽然他每天早晚要接送学生,中午要给学生做饭,星期天还要种菜,但教学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这几年课程改革,对年龄偏大的老师是个挑战。黄敦全选择的是“拼”:做了几万字的学习笔记;把教材一字不漏地看了四五遍,课后的每个题都认真做过一遍。他的教学质量在全镇一直是名列前茅。</p>
<p> “一条小小木船,承载着大山的期待;一只小小船桨,描绘着心中的憧憬。从此岸到彼岸,默默摆渡宁静的岁月;从彼岸到此岸,默默守护平凡的人生。春夏秋冬,风雨阴晴,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演绎着红烛的忠诚!”这是“感动襄樊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授予黄敦全的颁奖词,是对他近四十年人生历程的最好诠释。</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