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本报记者刘文生</p>
<p> 昨日,记者采访了参与“华夏第一青铜马”修复工作的文物修复专家易泽林,了解了修复青铜马的过程。</p>
<p> 易泽林说,襄樊出土了目前全国最大的青铜马,而且是由襄樊文物工作者来修复,这让他很兴奋。但重约两吨的青铜马不好移动,而且出土时马肚子已经变形,残片也未找齐,修复难度可想而知。</p>
<p> 为了准确地再现青铜马,市文物工作者查阅资料的同时,远赴新疆、甘肃、湖南等出土过同一时期青铜马的地方,了解魏晋时期马的整体风格。他们画了很多草图,组织历史、美术等专家论证认可后,才开始用泥巴塑形。</p>
<p> 易泽林介绍,他们经过反复试验,找出马身体各部位的弧度以及准确位置,然后做出模型,再请专家来论证。</p>
<p> 由于青铜马重约两吨,而马腿是承重部位,易泽林便在青铜马里面用角铁、铜棒做骨架支撑,然后采用焊接、粘接、螺丝紧固等方式加固马体。在将碎片回归原位时,就像搭积木、玩拼图游戏,需要一片一片地仔细寻找、拼接;然后石膏翻模,再浇铸成型;局部修整时,还要用千斤顶将青铜马一点点移动;最后,打磨做旧。“修复青铜马的材料都是可逆性材料。”易泽林表示,在做旧时,不能将修复的部位和原有的部位做得一模一样。这是因为等以后技术条件更好或找到原件时,能准确更换。“魏晋时期,铜的铸造工艺十分发达,美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高度。”易泽林介绍,这匹青铜马清楚地反映了东汉时期马的特点——比较矮小,前胸粗壮,屁股浑圆,耐力好。当时铸造青铜马的过程是,先将四条腿、马头、马耳朵、马尾巴等做好,然后再做出模型,把腿、头等夹好后,用铜水浇铸成型。</p>
<p> 最后,易泽林表示,此次修复青铜马,完全达到了最小干预、使用可逆性材料、修复后达到“远看一个样,近看有区别”的文物修复原则。</p>
<p>【打印】【关闭】</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