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由襄樊市委、市政府和保康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大型原创先楚风情歌舞诗《荆山楚源》研讨会12月25日在武汉举行,省文化艺术界、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及该剧部分主创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专家认为该剧可打磨成楚文化版《东方红》,作为楚文化招牌走向全国,续创辉煌。</p>
<p> 《荆山楚源》以早期楚文化为背景,以熊绎辟荆山的故事为基本素材,是一部填补我国早期楚文化研究发掘多项空白的舞台艺术作品。于12月23日和24日在武汉洪山礼堂连续上演两场,引起强烈震撼,目前正在角逐全省群星奖金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p>
<p>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剧选题选材准确到位,歌、舞、音、词等楚味十足,舞台张力丰富饱满,剧情结构一线贯穿,古老历史与现代阐释处理得当,宫廷文化与民俗文化穿插适中,文化把握和审美创作结合完美,不仅是一部情节丰富、内容感人、视角独特、气势恢宏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而且为楚文化的研究和发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
<p> 原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曾执导过《编钟乐舞》、《金陵十二钗》等著名剧目的国家一级编导杨凤仙在发言中感慨地说,《荆山楚源》抓住了楚文化的魂,让大家欣赏到楚文化的源,地域特色鲜明,编导手法创新,摆脱了旧思想束缚,非常成功,让人感动,让人惊喜。87岁高龄的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张良皋认为,《荆山楚源》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博士尹红兵高兴地说,观看了《荆山楚源》,很受震撼,以艺术形式表现早期楚文化,在全国具有首创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利用也是一种更好形式的保护。</p>
<p>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还就如何做好《荆山楚源》的完善和打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