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随笔一冰</p>
<p> 儿子在我的抽屉里乱翻,竟翻出一枚印章来。那是我的私章,曾经宝贵得不行,拿工资取稿费,都是少不了的。但在我这一代人的时候,便已经风光不在,被扔进了抽屉的深处。我的儿子我不认为他是天才,但居然第一次拿着印章,就知道往纸上盖,我不知道是不是人类历代产生的基因的遗传。</p>
<p> 印章风行的年代,有点具备现在的身份证的功能,没有它是寸步难行的。那时我印象里,很多人的钥匙链上都串着一枚私章。有专门的材料做的,也有用牙刷柄锯刻而成;不讲究的就是自己的名字,讲究的还要带上“之印”二字。刻印章是按字收费,多两个字当然要多一些钱的,带这两个字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这是印章上的高下之别。</p>
<p> 再早的私章可能就是手印了。老祖宗真是聪明,竟然很早就知道指纹的唯一性。手印比印章更方便,我估计用手印的多是穷人,一生一世就知道被人剥削,印章用不了几次,也刻不起,不如伸手一按来得痛快。</p>
<p> 一直没变的,是官印。怎么能证明这人高人一等呢?权力就是用大印来表达的。过去的官吏从一当上官起,朝庭就专为他刻一枚大印,印在官在,印丢官丢,印比脑袋还重要。现在的领导们不必每天抱着大印提心吊胆,但他的工作方法、能力表现,还是要用大印来传达的。</p>
<p> 过去盖一个章不知要跑多少的路,求多少的人,甚至还有盖一个章要多少钱的明码标价,可见官印的不开放,也反应了官僚主义的作风;而现在就开明多了,我前年到北京去玩,在书市上买了一些书,在北京站办托运时,火车站要让去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办手续才能托运。我去了那里,工作人员检查了书,很快就给我开具证明,然后盖上大印,最后让我开路。我吃惊得眼泪都要涌出来了,还问人家:“不要钱吗?”人家说不要,那是我有生以来办盖章之类的事最顺利的。</p>
<p> 从官印的变迁来看社会的进步,官印越是放开,领导干部就越是公仆化了。其实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只是干了他们份内的工作,尽了人民公仆的职责,但我们只是习惯了那些不尽人民公仆的职责的领导的作派,稍有松解,便感恩戴德。</p>
<p> 印章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还将承载历史和社会所赋予它的使命。但印章越少,效率就会越高,透明度就会越大,老百姓就会更喜欢。</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