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萧雨林</p>
<p> 最近,南京市耗资5000多万元兴建仅一年半的汉中门大桥,被发现有40多根栏杆裂开了口子。而在接到投诉后,施工单位竟连夜用胶水将裂口糊上,于是汉中门桥被网友戏称“桥粘粘”。</p>
<p> 又一个网络新名词诞生了。今年以来,先是上海在建楼房整体倒塌,被网民称为“楼倒倒”。接着,“楼脆脆”、“楼塌塌”、“楼停停”、“楼歪歪”、“楼垮垮”、“桥塌塌”前仆后继地轮番惊现。我们无法追溯是谁最先“创造”了这些称谓,但这些称谓一旦进入网络,总能在最短时间内流传开来。</p>
<p> 其实,这种用“叠字”来总结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的网络现象自去年就有了。地震中率先冲出教室的范美忠被网友们戏称为“范跑跑”,奥运会期间刘翔因临时退赛又被人们称为“刘退退”……本意是嘲讽,听起来却更像是一个昵称。用这种称谓来总结那些“标志性事件”,莫非真像网友说的——中国人越来越具有娱乐精神,再重大再严肃的事情也能娱乐一把?</p>
<p> 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网络时代,很多人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义正辞严地表达自己的愤怒等感情,而是以一种娱乐和谐谑的方法去描述或总结那些本应该很严肃、很沉重的话题。有人说,网络时代就得有点这样的娱乐精神。笔者却以为,与其说是网友们心态好,不如说是事儿出得太多。算一算,从“楼倒倒”到“桥粘粘”,一桩接一桩,老百姓想愤怒都愤怒不过来。谁不想活得快乐一些?总不能一直沉重下去吧,于是便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嬉笑怒骂皆文章,看起来是玩笑,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带泪的嘲讽。因为像“楼倒倒”、“桥粘粘”这样每一个娱乐称谓的背后,都包含着巨大的损失和惨重的代价。</p>
<p> 因此,咱老百姓可以娱乐一下,但涉事者、施政者千万不要被“娱乐”了。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需要我们慎重地对待,别让“楼倒倒”、“桥粘粘”这样的事件再重演。</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