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过年,现在听说许多同事都在发出同样的感慨:现如今过年真是没有什么意思了,想想我们小时候过年,那才真叫有年味呢!<BR><BR> 记得小时候,刚刚进了腊月门,各家小院,就仿佛有了年味。过年所用的、吃的、穿的陆续开始筹备,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特别注重过大年。特别是在农村的人家,杀猪宰羊,买酒割肉,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内心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一年的积蓄也舍得在这个时候花销,一家大小,浑身上下,女孩花衣花帽,男孩的爆竹花炮,都要尽量满足,尽情炫耀。要说最忙的还数常年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为了能放心的过一个吉祥如意的舒心大年,她们大显身手,蒸年馍、发包子(猪肉馅的、牛肉馅的、素馅的)煮肉、炸鱼、炸面食、磨豆腐,为过年备下了丰厚的饭菜。腊八一过,二十三即是小年,扫房子、整院子(小时家属院居多)是各家的习俗。过年了嘛,就是要开开心心,干干净净,该买的家居,该添置的家电,都要在新的环境中摆设,让人都充满新的感觉,享受新的体检。<BR><BR> 过年吃饺子,贴春联就是我国的传统风俗,也形成了一成不变的定式规律。一到大年的头一天,你就会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有手写的,有从市场上买的印刷品,内容都是歌颂党的政策好,人民生活富裕,吉祥安康之类的话,你还会听到家家都有剁饺子馅的声音,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饺子馅在人们的欢快手中尽情发泄,形成一种快的节奏,快的旋律。一家老小,男男女女,围坐在桌前,赶皮的,包馅的,都有份儿。那鼓鼓账账的饺子像一个个金元宝,一圈一圈摆满盖垫,就连那充满好奇的娃儿,在外面跑累了,回家来也试图包上几个充数,歪歪扭扭掺和其间。祥和、欢乐洋溢在一家人的笑脸上,一个大红“福”字道出了这充满温馨和谐的天伦之乐,也昭示着各家小院已步入了小康生活。<BR><BR> 随着声声震耳欲聋的鞭炮鸣放,人们期盼着、雀跃着,又迎来一个崭新的红红火火幸福年。<BR><BR> 大年夜是最热闹的,一家人围坐在四方桌旁品尝着丰盛的晚餐,有鱼、肉、蛋、鸡等好菜,享受一年的劳动果实,其乐融融。晚餐后,爷爷在灶头上贴上“灶君神位”的纸条,迎接吉祥的灶君。奶奶则把糖果拿出来分给大家吃。守岁则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卧房里聊天,聊得越迟睡得越好。。 <BR><BR> 年初一零点时分,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春风送来了暖意,人们欢饮屠苏酒。太阳升起照亮了千家万户,各家都换上了新的桃符。天刚蒙蒙亮,就有人开始转着拜年了。 <BR><BR> 压岁钱是年初一孩子们向长辈拜年时得的。我小时候得到亲戚朋友们用红纸包起的压岁钱,钱不多,几角、几元而已。但在我童稚的心里,他们递给我的是一份温暖的爱心。我接到手里感觉到沉甸甸的,舍不得化掉,收藏几天再给爸妈。 <BR><BR>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变味了,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孩子拿着就花,毫不珍惜。穿着是一年四季经常更换,简直就是时装化。吃的方面更好了,海鲜什么的是家常菜,天天都在过年。文明气息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俭朴的乡土气息却减少了。忆起儿时过年的甜蜜,心里感到有滋有味的。 <BR><BR> 现在过年,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有的人家将年夜饭从家里搬到了大饭店,也有的保持原来的一些风俗,还有与过去不同的,是家人坐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一年一度的精神营养餐——《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丰富多彩,令人百看不厌。网络过年更精彩,视频电话交流,网络聊天守岁,网上山珍海味做年夜饭,秀色可餐,无穷乐趣网络来。年节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拜年,如今也有了许多创新,贺卡、电话、手机、网络,拜年的吉祥用语也有了不小的变化。电影里的贺岁片,几千年的民俗民情民风民艺,在新时代有了新内涵。<BR><BR>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喜庆的民俗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这是老传统,是一种氛围,它带给我们的是浓烈的色彩和欢腾的气氛;呈现的尊老爱幼,邻里亲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的珍惜年华、团结奋发,是可贵的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魅力。<BR> <BR> 今人真幸福,享受高科技,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其乐无穷!我感叹,我幸福!<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