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890|回复: 5

游遍襄樊——襄阳王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应天马流星的要求,布衣特来献丑。本文除襄阳城和<B>《魅力中国》杂志社使用外,他人如</B>需摘录或转帖本文请注明来自<a href="http://xywf.nroe.net/" target="_blank" >http://xywf.nroe.net</A>襄阳王府论坛,谢谢合作。<p></p></P>
<  align=center>游遍襄樊——襄阳王府<p></p></P>
< >襄阳王府位于襄城区南街绿影壁巷东端,据传占地1350亩,布衣认为历代王府不会出其左右,现存襄阳王府是1436年仁宗皇帝第五子朱瞻墡(襄宪王)自长沙徒襄阳时大兴土木于1440年建成,惜1641年张献忠攻克襄阳城,王府被焚烧,绿影壁幸存,后在影壁的范围,逐步恢复部分建筑。目前襄阳王府占地8亩,内有绿影壁、泰定铁钟、西汉小井,碑廊等货直价实的文物。<BR>    绿影壁随王府而建距今有565年的历史,采用绿矾石、汉白玉质料雕刻,造型为庑殿式、四柱三楼一字型,此种造型使影壁参差有致,一扫正面平行线的呆滞,在全国照壁中绝无仅有,因其用绿矾石为壁,汉白玉镶边拼砌而成,远望壁石苍翠犹如绿色的大画屏,故名绿影壁。影壁全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有四柱分为三堵,中堵略高,壁心浮雕二龙戏珠,珠据说为红玛瑙宝石,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幸丢失,现从留下的痕迹看此珠是内方外园,内大外小,到底是如何镶上去,又是如何被取下,所传颇多。不过襄阳民间有一传说,原来壁上有一颗宝珠,由九十九条神龙守护,平常人不能接近,但当时流传着一句话:“百人头,千担柴,才能把珠宝取下来。”盗宝人知晓后,就用扦担挑了一担柴来到绿影壁前磕了一百个头,然后点燃了挑来的柴,顿时烟雾迷漫,”盗宝人趁机盗走了宝珠朝西门跑去,等火熄、烟散后,九十九条龙见宝珠被盗都去撵盗宝人,盗宝人正好跑到护城河的桥上,他怕龙把宝珠抢回去,一慌神,“砰”的一声,连人带珠落到护城河里,那群龙也跟着宝珠一齐扑到河里。从此,西门外护城河里总是一潭清水,碧绿清亮,探不到底,而九十九条龙的魂灵下了河,它们的身子都爬在绿影壁上不能动了,不过直到如今,它们看上去还是活灵活现的,只是中间少了一颗宝珠。影壁左右两堵稍底,各雕一巨龙舞于云水海涛之间,四周边框分别精雕形态各异,排列有序的流云小龙,纵观整个画面,似在青山碧海,绿树仙崖的映衬下,两巨龙吞云吐雾,翻江倒海,各显神通的嬉戏宝珠,四周的小龙被二龙戏珠的场景所吸引,以致留恋忘返,久久不原离去。整座影壁设计巧妙,造型别致,画面优美,溶圆、浮、平雕于一体,浑厚古朴,堪称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之珍品,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P>
< >襄阳王府前殿陈列着明襄阳七代八王的图片资料介绍,你如需详尽了解可去王府一游,1路、13路、14路、28路、536路均可坐到,在文博馆站下, 襄阳王府门票5元。布衣这里主要谈一下明襄阳第一代藩王——襄宪王朱瞻缮。襄宪王朱瞻缮是仁宗皇帝第五子,英宗的亲叔父,据《明史、诸王》记载:朱瞻缮庄敬而有令誉,贤德又深明大义。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在危机之时朱瞻墡上书皇太后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立皇太子朱见深为新皇帝,以成王朱祁玉监国,急发府库、招募勇士、务图迎复。可是当这份上书到京时,朱祁玉已称帝多日,英宗1450年从北缰返驾京师后,朱瞻墡又上书劝谏朱祁玉勿忘看望已失权的哥哥朱祁镇。另外他多次劝诫英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这一举措在明朝时期宦官专政、土地兼并极其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无疑是金玉良言,从而稳定了大局,有利于抗击外敌的侵扰。1457年英宗复辟后,称其上书为“金腾书”(金腾:战国时期的史料),比其人为“周公”,朱瞻缮在明代诸藩王中可谓众望颇属,其地位之尊,礼遇之隆诸藩所未有。别具一格的襄王府和王府内特殊艺术风格的绿影壁就是最好的见证。<p></p></P>
< >穿过王府前殿就进入了王府腑地,绿草如茵的西边建有一个钟亭,内有由僧福增等人1326年为南漳宝露寺铸造的泰定铁钟,泰定铁钟高2.1米,口径1.45米,重4000斤,钟顶双首蒲牢纽(蒲牢:龙之九子,喜欢音乐、好鸣、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钟身由凸弦纹划分为四区,区间各铸四个大字,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四区内满铸阳文,记述铸钟缘由。泰定铁钟明初迁到襄阳钟鼓楼,最后才移至襄阳王府存放,给美丽的襄阳王府增添了亮色。王府腑地东边,银杏树下建有一个井亭,内有一井名日西汉小井,西汉小井原位于襄阳城西街中段(西街改造时移至王府),井内水清而甘甜,由于长年累月的打水,井绳把井口和井口周围的石栏磨成了一道道的深槽,脚站的井盘石也深深的留下了几个脚印,其年代久远可知也。<p></p></P>
<P >襄阳王府现有牌刻30多块,多从市区收集而来,其中比较有特点的如乾隆年间摹刻孔子遗像、孟亭乐诗石刻、顺治年间重修望水楼城垣记、光绪年间的轩冕松云之宝、学习体会碑,尤以同治年间重浚襄渠记最有现实意义,重浚襄渠记记载了古人保护治理襄渠的一些措施办法,值得当代官员们思考。摘要如下:<p></p></P>
<P >1、渠分四段,选勤慎晓事者十二人,每年以四人充分四段值年渠长,经理渠事,按年更换,周而复始。所有启闭闸板挑挖淤泥,均责成值年渠长随时妥为经理。如有违误或徇情舞弊,沿渠业户并下次值年渠长,禀官究惩。<BR>2、禁开山,以防淤塞。万山、马头山、顺安山、幕祈山、扁山大峡岭、柳子山、虎头山、琵琶山、九宫山、杨芳山、卧佛寺山、甘泉寺山、延庆寺山、谷隐寺山、张公祠山、岘山头山、观音阁山,大量载蓄竹木,不准开垦耕种,如敢故违,即由值年渠长禀请究惩,渠长徇隐,并究不贷。<BR>3、勤挑挖,以保畅通。春夏秋大雨之后,渠长察看渠底,如有淤泥停积,亦即随时督令业户挑去。沿渠两边,只准栽树,不准耕种。如敢故玩故抗,渠长会同首士禀官究惩。<BR>4、慎启闭,以利城濠。于仙关门外何家桥修北闸,仙关门内的卢桥修南闸,盛涨之时,闭北闸,开南闸,放浑水入汉。大水既退,则闭南闸开北闸,导清水入濠。责成西门外渠长慎司启闭,设遇城濠水满或水涸,启闸时将闸板送至九宫山庙内,交主持收管,不准推诿。<BR>5、置地亩,以酬辛劳。值年渠长四人经理渠事,未免劳苦且耽误己业。现已筹得经费置地十二亩,每渠长分种三亩,何人值年即归何人种植,收获完纳钱粮。年一更替,不许留难荒芜,不许在渠内栽身闸水。如敢故违,即由下次值年渠长会同禀究。<p></p></P>
<P >王府大殿气势雄伟,1993年曾做为博物馆陈列展览厅,内有襄樊精品文物展,后因经济效益不佳,开支较大而废止(因博物馆是公益事业,开支较大是相对于博物馆的收入情况而言),但从当时的布展看效果非常好,是个举办各种展览的好地方,因其空间较大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旅游文化活动,最后让我们以一副楹联做为王府介绍的结束:<p></p></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3>襄阳腾龙地,兵家必争,</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王府休闲处,史书名扬。<p></p></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                 <FONT face=宋体>——襄阳布衣<p></p></FONT></FONT></P>
<P ><BR><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BR ><BR ><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发表于 2005-4-27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原创.本站先奖!记得有篇是"游遍襄樊--北街",也是出自布衣之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6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7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好地方我还没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8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很详细,有机会来襄樊旅游,就可以将楼主的这篇做为参考了~</P>
<>呵呵~~</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8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7 14: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