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142|回复: 22

[l转]襄樊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9 09: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宋体 size=3>武丁伐荆楚</FONT></STRONG>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4>早在夏朝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襄樊分别属于荆州和豫州。到了商代,在今襄樊地区建立了许多小国,其中楚国在今襄樊南漳、保康一带。在传说的尧、舜、禹时期,楚国的先人在南漳、保康境内的荆山中已经形成比较大的部落,称为荆蛮,又称荆、荆楚等。楚国在商代已得到发展,这使商王朝感到十分不安。公元前1221年,商王盘庚的孙子武丁曾拥兵伐荆楚而到达襄阳。楚国先臣服于商,后投靠于周。在周武王下令天下诸侯伐纣时,襄樊地区的楚国也派兵参加了。</FONT></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楚巴邓鄾之战</B></FONT>
<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小国林立,在襄樊一带发生了多次战争。见诸于史载的即达5次。楚巴邓鄾之战是比较大的一次。</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这次战争发生在周桓王十七年,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其根本原因是日渐强大起来的楚国积极向外发展,不断扩充兵力,问鼎中原,图谋霸业。具体原因是楚国派往邓国(今樊城西北6公里)的使臣道朔和楚国的友国巴国的使者,遭到邓国西南边境的属邑鄾人的袭击,财物被抢走,道朔和巴国的使者被杀死。这样就惹怒了楚王,于是就在当年的夏天派遣斗廉率楚巴军队包围了鄾国。邓国为了援救鄾国,就派遣大将养甥、聃甥率领邓军前去抵抗楚巴军。邓军与楚巴军三次交锋,不分胜负。后来斗廉用计谋将巴军列为横阵和邓军交战,并令楚军伪装败退,邓军误以为楚军失利,便乘势追击,结果遭到楚巴军的夹击,邓军招架不住而大败。鄾人也连夜逃散。</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楚令尹孙叔敖作云梦泽</B></FONT>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3>公元前604年,楚国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起杨水,以通江汉,使襄樊至江陵的水路缩短千余里。</FONT></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秦国大将白起攻鄢</B></FONT>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3>这次战争发生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是秦国相继攻伐六国的战争之一,亦是楚灭亡前夕的一次战争。秦国首先攻占楚国属地邓,置邓县。接着又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攻取楚国之地鄢(今襄樊宜城辖地)。白起在今南漳武镇西蛮河中垒石筑坝,开渠引水灌鄢,破城,占领鄢地。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武安镇之名由此而得。从公元前279年算起,武安镇已有2280年的历史了。白起所开之渠称白起渠,后来被用来灌溉南漳、宜城的农田,至今渠还在。</FONT></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刘秀兄弟舂陵起兵反新莽</B></FONT>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3>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富者占地数十万亩,广大农民穷得无立锥之地。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并宣布改制,实行土地国有和盐铁由政府专营,改革币制等。王莽改制,并不是当时的政治或社会需要,而是在盲目附会所谓西周的制度或迷信思想,以抬高他个人的声威。不仅毫无积极意义,相反,还为国家、社会制造了更大的混乱。王莽一再改变币制,使币制混乱,大批的人民破产。王莽还侮辱少数民族,对匈奴、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发动战争。王莽末年,天灾人祸连年不断,湖北、山东一带又遭天灾,起义便先在这里爆发了。?公元17年,饥民在王匡、王凤领导下起义。他们聚集在绿林山里,称“绿林军”。公元18年,樊崇在琅邪(今山东诸城一带)起义,因起义军把眉毛涂成红色,所以叫“赤眉军”。由于王莽篡汉等原因,侵犯了刘氏宗室的利益,也触怒了一些官僚,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参加了反对王莽的斗争。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阳白水(今襄樊枣阳市吴店镇)人刘纟寅率宗族、宾客七八千人,起兵于舂陵(今枣阳),他的弟弟刘秀率宾客起于宛(今河南南阳),后与刘纟寅军会合,共同反对王莽政权。刘秀时年28岁,从此开始了他争夺天下复兴汉室的军事、政治生涯,最终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成为东汉开国皇帝。</FONT></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刘表把荆州治所迁至襄阳</B></FONT>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3>东汉时,荆州刺史治所在武陵汉寿(今属湖南),襄阳只是荆州南郡的属县。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献帝以刘表为荆州刺史,自汉寿徙治所于襄阳。襄阳从第三级地方机构所在地,第一次一跃而成为统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及两广一部的荆州的首府,成为荆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变化,对襄樊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FONT></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刘备“三顾茅庐”</B></FONT>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3>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13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幼,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大约在诸葛亮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失去生活依靠,又不愿到刘表处做官的诸葛亮这时就迁居离襄阳20余里的隆中,从此度过了10年躬耕苦读生活,并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正是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三国分治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阶段。</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孙坚刘表鏖战凤林关</B></FONT>
<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在襄阳城南凤林关曾发生了孙坚与刘表之战。原因是袁术与其从兄袁绍有隙,而袁绍与刘表相结。这样,袁术就与孙坚联合。加之孙坚也想扩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在此年发兵攻打刘表。刘表派部将黄祖应战,与孙坚相遇于樊城、邓塞之间。双方交战,孙坚兵将勇猛,黄祖兵败坚守襄阳。刘表令黄祖趁黑夜秘密出城调集援军,又在襄阳城南岘山下被孙坚打败,孙坚乘胜连夜率骑兵绕道前进攻打襄阳。由于刘表熟悉襄阳一带山势地情,便令黄祖在襄阳城南的凤林关设下埋伏,当孙坚乘胜夜追黄祖经过凤林关时,遭到刘表伏兵袭击,孙坚被乱箭射死,其余孙军败走。刘表取得战争胜利。</FONT></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水淹七军</B></FONT>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与曹操将曹仁等在樊城为中心的荆襄地区,进行了震惊华夏的一场战争。俗称“水淹七军”。</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三国时期,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七郡)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必争之地。赤壁之战后,曹操军队虽然被迫撤出江陵,但他除了仍占据着南阳郡外,还占据着南郡的北部,立为襄阳郡,置荆州刺史统领。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刘备夺取荆州南部四郡后,任荆州牧,因为原荆州治所襄阳在曹操手里,他只得驻于公安,后来所谓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只是孙权把自己占据南郡的南部借给刘备。“借荆州”是孙权、刘备双方在强敌曹操面前互相利用,共同对付曹操的产物。所以,孙权既不愿长期把荆州借给刘备,刘备也不愿轻易将荆州还给孙权。这样,荆州便成了曹、孙、刘经常争夺的地带。刘备占领益州之后,荆州掌握他的手中,便可以成为一个随意启闭的门户,既可以北出河南,进击曹操,也可以顺流东下,直取孙权。这对曹操、孙权都是个威胁。所以,曹、孙两家都不愿刘备占据荆州。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斗争。一次是孙权谋划明取西蜀,暗取荆州,然后先据襄阳,进击曹操。由于此谋被刘备识破,把守住入蜀要道,而使孙权之谋未能实现。再一次是刘备占据益州的第二年(公元215年),孙权曾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借口等夺取凉州再还荆州。结果惹得孙权大怒,派吕蒙领兵袭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为夺回三郡,刘备亲自引兵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时属长沙郡,今湖南益阳西),一场争夺荆州的大战即将爆发。后来只是因为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才主动同孙权讲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但这只是孙、刘争夺荆州矛盾的暂时缓和,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孙、刘平分荆州后,刘备实际上只占据荆州七郡中的两个半郡。为了实现全据荆州的目的,刘备守将关羽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乘着当时有利时机发动了襄樊战役(“水淹七军”)。</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开始,到十二月关羽被东吴擒杀,历时约7个月(因是年闰十月)。大约分为三个阶段。</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第一阶段七月至九月,关羽虽有被曹军流矢射中其左臂(《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被庞德射中额(《三国志·魏书·庞德传》)、刮骨去毒之小挫,但从整个战局来说,关羽军攻势凌厉,曹仁军连连败北。关羽军胜利的表现:一是水淹七军,擒于禁;二是斩庞德;三是困曹操将吕常于襄阳,曹荆刺史胡〓、南乡太守傅方皆投降于关羽;四是许都以南地区百姓纷纷响应,造成关羽“威震华夏”的声势,使得曹操“议徙都以避其锐”(《资治通鉴·卷六十八》)。</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第二阶段,从前十月至闰十月为相持阶段。</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第三阶段,从闰十月到十二月,约两个多月时间,从孙权将吕蒙袭取荆州开始,到关羽被擒杀,襄樊战役结束。</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襄樊战役,对蜀是极其严重的,关羽全军覆没,丢失荆州,势力大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两路出兵北伐曹魏的战略,也因丢失荆州而失去依据;紧接着刘备在为夺回荆州、报东吴袭杀关羽之仇而发动的夷陵之战中惨败,使蜀国的国力大为削弱。对孙权来说,虽然从刘备手中夺取了荆州,把他的势力扩展到三峡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但这是以孙、刘联盟破裂,向曹操屈节称臣为代价的。对曹操来说,他利用孙、刘矛盾主攻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保住了疆土,破坏了孙、刘联盟,使其互相争斗不已,取得了战略性胜利。襄樊战役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便最后形成了。</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9: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B>羊祜镇襄阳,军积十年粮</B></FONT>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3>公元269—278年,西晋征南将军羊祜守襄阳,着力经略荆州,与吴国实行“边境交和”,互通绢谷。在边害减轻,戍守巡逻士兵大减的情况下,抽调4万人,垦田800多顷。使羊祜初到襄阳时军无百日粮的状况彻底改变,10年之后,荆州8万士兵已经积有10年余粮。为西晋伐吴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FONT></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8-21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