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7/RB031707_4.jpg"></p>
<p>铁犁铧</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7/RB031707_5.jpg"></p>
<p>历代铁权</p>
<p> 施锦华 文/图</p>
<p> 在古代,铁的出现和使用是值得特别重视的,有了铁,大量的生产工具得以广泛使用,生产力划时代地提高,有了铁,各式兵器得以大量出现,历史的更新换代得以加快。据考,战国时代耕器已普遍用铁,《孟子》书中有“以釜甑爨(用铁锅烧火做饭),以铁耕”的话,到秦代已有了铁官。《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中有这样的阐述:铁器在古代,贵族是不屑拿来殉葬的,平民是舍不得拿来殉葬的,从古代墓葬中找寻铁器是相当困难的事,加之初期的铁器冶炼不精,容易锈蚀而归于消灭,也是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历代收藏家们几乎都热衷于收藏青铜玉器、古币字画、官窑名瓷等,对那些锈迹斑斑形貌粗陋的烂铁不屑一顾,因此,古代铁器的遗存也就显得较为“珍稀”了。</p>
<p> 古城襄樊,历史璀璨,汉江中、老城区,古代铁器的出土还是偶有出现。在我的收藏门类中,古代铁器也是重要的一项,这些古铁器主要为:农耕器具、度量衡器、古兵器具等。不要小看这些锈迹斑斑的粗质烂铁,它们可是襄樊历史的有力“铁证”。</p>
<p> 铁铲、犁铧见证先人劳作情形。东周时铁称“恶金”,只能用作农业工具,战国时铁的用途推广,农业工具如耜、镰、犁等得以广泛运用,由于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逐步推广,战国时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了。我收藏的犁铧共5件,其中有2件出自汉江挖石船,根据形制和查阅相关图例与战国犁铧相似。战国时期铁的开采还很有限,那时的犁铧只是制作成“V”字形,在内槽内套上木头,装上底、扶手等。这些锈蚀严重的犁铧见证了2000多年前,在汉水两岸,先人们扬鞭耕种的劳作情形。</p>
<p> 枚枚铁权折射襄樊商业繁荣。《史记》河渠书说:楚地西部有汉水,东部有邗沟,贯通江准二大水。《宋史》也说: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路至京。明清时期的襄河,更是“万家灯火,桨棹如麻”。我收藏的大大小小铁权共有30多枚,它们均出自汉江挖石船,这些铁权上至秦汉、下至明清,样式多种多样,有圆形、鼓形、葫芦形、动物形等。这些貌不惊人且粘满沙石的铁疙瘩,曾经在襄樊的商业交易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黙黙地见证着襄樊商业繁荣的历史。</p>
<p> 颗颗铁弹讲述诸多战事。南宋时期的襄樊,是宋金交战的主战场,从开禧2年(1206)至嘉定10年(1217),10余年间,金兵多次进犯襄、樊二城。《中国火器史》记载:宋金之战,“火枪”、“突火枪”、“火筒”等火器以较强的杀伤力在战场上得以发挥,在中国火器史乃至世界火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火筒”,它是在直径粗大的筒管里装上火药,然后放入类似于子弹的圆形小铁球,使用时,点燃火药,子弹(铁球)借着火药气体的力量抛射出去,以杀伤敌人。这种管形武器的使用影响极其深远,襄樊学院教授、考古专家叶植讲,以后的宋元襄樊之战、明未李自成进攻襄阳、以及清代的诸多战事都曾使用过这类火器。我收集的这些铁弹丸直径最大的有5厘米,最小的2厘米,它们也是由襄河中挖石船挖出。看着这些被沙粒紧密包裹的小铁球,隆隆的炮火声仿佛又在耳旁响起。</p>
<p> 我收集的兵器类“铁证”除了铁弹丸外,还有铁刀、铁箭镞、铁钩、铁矛等,它们虽已是千瘪百孔,但睹物思旧,当年战场上的喊杀场景因此浮现。</p>
<p> 另外,现存于襄王府绿影壁处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元泰定3年(1326)铸造的大铁钟,上铸:襄北漳南、楚山汉水、千庄万仓、民安国泰……更是襄樊历史的“铁证”。</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