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1/RB031105_9.jpg"></p>
<p>本报关于“春运雷锋”的相关报道在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引起强烈反响。 记者 李云飞 摄</p>
<p> 通讯员 贾薇薇 记者 黄金晶</p>
<p> 3月10日下午两点,记者来到位于襄阳黄集的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学院教员们已等候了许久。他们热情地将记者带到办公室,讲起了寻找“春运雷锋”的经过。</p>
<p> 登录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的网站,首页上《寻找“春运雷锋”》的消息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打开一看,这则消息发表于3月8日,也就是学院开学当天。从那时起,“春运雷锋”便如一块投入水中的石头,引起了巨大的波澜。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这篇消息被阅读了420次。</p>
<p> 分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王咏良说,在开学的第一天,学校便将“春运雷锋”的事迹在学员中进行了宣传,再次进行排查,但仍未发现新的线索。学院一直没有放弃对“春运雷锋”的寻找,这是为什么?王咏良说,这是因为师生们对雷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p>
<p> 在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师生们一直都有学习雷锋的习惯。记者走进宿舍楼时,一幅雷锋巨幅画像挂在正对面的墙壁上,这是学员们每天必经的地方。在每层楼的走道里,都有一只半人高的回收箱,这是专门用于收集闲置物品的“聚宝箱”。收集到的物品,全部捐给困难家庭……行走在这个校园的各个角落,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雷锋的存在。</p>
<p> 得知有记者来寻找“春运雷锋”,6名来自遂宁的学员聚在了一起,他们都有关于“春运雷锋”的心里话。</p>
<p> 学员胡明星家在四川遂宁,对于春运乘车的辛苦,他深有体会:“每年春节回家时,火车上人挤人、包摞包。在那么混乱的情况下,还有人想着为别人让座,这让我很惊讶,如果换了我,也许根本就做不到。‘春运雷锋‘让我口服心更服。”</p>
<p> 同样是80后,也来自遂宁的段靖对有这样一个老乡深感自豪:“都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这位做好事不留名的老乡却用事实说明,我们有责任、敢担当,他是我们的骄傲!”</p>
<p> 经过多方寻找,“春运雷锋”一直没有现身,有人猜测这名小伙子做了好事不留名,故意隐身。有人说,雷锋做好事从来就是不留名的,这正是学雷锋的真实表现。对此,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的教员赵强说:“学雷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我们虽然没有找到这个活雷锋,但我们并不感到遗憾。他也许就不是我们校园的,但通过寻找,我们更加广泛地传播了雷锋精神,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