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希望‘同志’人群洁身自爱”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01/../../../html/ctdsb/20101201/..\..\..\ctdsb\20101201\m_CT07调查_3.jpg"></p><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昨日,医务人员走进课堂,通过模拟艾滋病传染过程的“换水游戏”,向中学生宣传防艾知识。 记者钱蓉 通讯员龚波 杨丽摄</p>
<p>本报记者 钱蓉 通讯员 张静 朱莉</p>
<p>今天是世界艾滋病宣传日。市疾控中心介绍,性行为是襄樊艾滋病传播最主要途径,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正以极快的速度上升。</p>
<p>据不完全统计,襄樊现有男同性恋活跃人群2000至3000人,大多数为自由职业者,年龄跨度大,年长者超过70岁。</p>
<p>截至目前,襄樊今年监测男同性恋者401人,发现15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3.74%。</p>
<p>经多方联系,记者探访了襄樊首个关爱同性恋人群的民间公益组织——襄樊自由G地工作组。</p>
<p>志愿者创办“关爱”机构</p>
<p> 11月26日下午,樊城区一栋居民楼内,六七名年轻人在一间屋子里聊得火热。这套房子,就是襄樊自由G地工作组办公地。</p>
<p>工作组组长Enigma(化名)首次接受记者采访。Enigma说,虽然创办公益防艾志愿者工作组已4年,但向媒体出柜(术语,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让他想了很久。</p>
<p>Enigma是通过网络接触到同性恋知识的。为结交更多“志同道合”朋友,2004年建立一个QQ群,试图传播“同志”文化。</p>
<p>2005年底,Enigma在网上与襄樊市疾控中心防艾工作人员相识,通过QQ群开始志愿防艾工作。</p>
<p>2006年,Enigma的一个朋友被测出感染艾滋病毒。这让他第一次感到,艾滋病离自己很近。不久,又有几个朋友被检测出艾滋病毒,其中有人只经历过一次高危行为就被感染,这让他感到男“同志”人群的天空变得很灰暗。</p>
<p>不过,Enigma很快振作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去面对它、正视它,不能一味逃避,不然感染者会越来越多。”</p>
<p>当年年底,他约了几个朋友正式成立公益性防艾组织——襄樊自由G地工作组。他多次前往外地学习,聆听同性恋研究专家的授课,与全国各地的防艾组织交流。</p>
<p>男男同性恋不断增多</p>
<p>目前,自由G地共有15名业余防艾志愿者,每过一段时间就前往鱼场(术语,“同志”交往的地方)外展(术语,防艾工作人员外出进行高危行为干预活动),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安全套,为男“同志”们进行唾液检测等。</p>
<p>几年下来,工作组在市疾控部门支持下,成功组织开展了数十次男同性恋人群集体防艾宣传教育活动,接触并影响到的“同志”约600人。</p>
<p>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龚文胜介绍,官方防艾工作人员出去外展,往往遭到“同志”人群的排斥,而由于志愿者本身都是同性恋,因此他们更能得到这一群体的理解和信任。</p>
<p>通过志愿者宣传,襄樊同性恋人群中的防艾水平大大提高,每年都有数百名男同性恋者接受艾滋病毒检测。</p>
<p>据统计,2006年,襄樊监测男同性恋者8人,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人;2007年监测69人,发现感染者4人,感染率达5.8%;2008年,监测426人,发现感染者7人,感染率达1.64%;2009年,监测311人,共发现5人,感染率达1.61%;今年截至目前,共监测401人,共发现15人感染,感染率为3.74%。</p>
<p>他们渴望宽容和关爱</p>
<p>记者采访时,不时有人匿名在QQ上咨询:“我发现我有同性恋倾向,该咋办啊?”两名志愿者像心理咨询专家一样耐心解答。</p>
<p>志愿者小源(化名)介绍,由于社会和家庭不理解,同性恋的活动方式相对隐秘,绝大多数同性恋者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性倾向公开,竭力隐藏自己。</p>
<p>小源说,他每次出去外展,都担心被熟人遇到。有时会遭到其他同志的不理解和辱骂,甚至性骚扰。</p>
<p>最令小源苦恼的,逢年过节家人总催他的婚事,有时家人苦心安排他去相亲,他总找各种理由搪塞。逼得实在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回家后再找借口答复亲人。</p>
<p>面对未来,男同性恋者十分迷茫,有的被逼得没法远走他乡,有的迫于家庭和社会压力,不得不选择“形婚”,与一名异性配偶结婚,却又保持与某个同性的关系。“希望更多人能给我们这个群体一点关爱,也希望‘同志’人群能洁身自爱。”采访结束,志愿者们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加入防艾志愿者队伍,或需要咨询和了解,均可通过电话(15717862907)和QQ(61498419),匿名与工作组取得联系。</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