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荆楚--湖北省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①
<p>湖北日报讯 记者 曾祥惠 张云宽</p><p>编者按 当前,我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湖北实际,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务实抓实的精神,将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具体化、工程化和项目化,扎扎实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今起,本报连续刊发记者采写的我省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系列报道,分别是《改革逐浪高新潮涌荆楚》、《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为着群众》、《具体化、工程化和项目化》,与读者一道分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喜人进展。</p>
<p>时序正金秋,荆楚大地稻熟鱼肥,丰收满盈;更令人欣喜的是,漫卷荆楚的文化体制改革大潮,新浪迭起,新意涌动。</p>
<p>10月25日,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在省城武汉拉开帷幕,精彩连连。国内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汇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放怀畅言,激越、睿智,让人眼界大开;文化产品招商进展可喜,现场合同签约金额达714亿元,金融支持授信额度逾1100亿元,创湖北类似活动之最。</p>
<p>时间往前。10月22日,湖北省著名企业江通动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我国最重要的媒体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手,启动中国广播节目品牌“小喇叭”动画形象全球征集活动,着手构建数字化儿童故事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p>
<p>时间再往前。10月9日,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洞开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交易的大门,在我国中部构筑了一个新的文化体制改革资源配置平台。</p>
<p>10月,是收获之季、成熟之季。举目检视,湖北文化体制改革硕果满枝。</p>
<p>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破浪前行</p>
<p>时下,文化资源众多、文化底蕴丰厚的湖北,在建设中部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进军之中,正以敏锐的感知,坚定的信念,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p>
<p>引领引导,频发新声。</p>
<p>8月9日,省委书记罗清泉主持省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罗清泉明确提出,把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根本突破点,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支撑点,把引导文化精品生产作为重要切入点。“突破点”、“支撑点”、“切入点”,表述果断新颖,一经媒体报道,即引发全省上下热议,赢得广泛认同。</p>
<p>9月27日,省长李鸿忠主持湖北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李鸿忠强调,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又是事关兴衰的“软实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软实力”、“硬支撑”,在网上迅速传播,点击频频,赞同者众。</p>
<p>10月13日,罗清泉主持省委常委会议,听取省委宣传部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关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抓好落实,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p>
<p>政策跟进,全力保障。</p>
<p>去年6月1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座谈会,各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主要负责人与会。这个近年少见的文化发展高规格会议议定,尽快出台一个推动文化发展的高规格文件。会后,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推动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从文化发展要抓实的新角度,部署、实施文化发展具体化、工程化和项目化。</p>
<p>来自方方面面的观察认为,湖北正在进入一个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制定密集期。</p>
<p>财税、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新的政策规定,扶持文化企业新的税收措施,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相关文化产业领域新的政策许可,建立对文化投入绩效考评体系、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等等,直指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焦点。人们看到,曾长期影响文化发展的一些政策性障碍,正在次第扫除。</p>
<p>着眼未来,谋划全局。</p>
<p>10月19日,省委召开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会,部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精心谋划“十二五”的文化改革和发展,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关切。此前,罗清泉、李鸿忠数次深入基层调研,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省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咨询,鼓励干部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发表意见。思考、议论文化体制改革的人越来越多,真知灼见频现。</p>
<p>一系列政务活动,传导着省委、省政府着眼未来、谋划文化体制改革全局的新追求。比如,“从指导思想上讲,‘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从工作思路上讲,规划要体现发展大思路、大格局、着眼于全方位、全社会”;“从操作层面上讲,规划要实,要工程化、项目化”,等等,透露着省委、省政府集思广益的许多新知新识,诉诸文化的许多新的执政理念。</p>
<p>导引文化企业扮演市场主体</p>
<p>文化体制改革,重在推进,成于实践。</p>
<p>在众多的改革举措之中,湖北把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整合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的一个重要抓手,着力引导文化企业克服思想障碍,昂首阔步进入市场主体。</p>
<p>防止“不用再改”的自满心理,鼓励企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p>
<p>湖北在试点文化企业中高声疾呼:改革有如逆水行舟,不改则止步甚至退步。与此同时,省文化管理单位,先后组织试点企业回头看、查不足,制定深化改革的新措施,鼓励继续敢闯敢冒、抢前争先。</p>
<p>在湖北改革试点企业名单上,年销售收入40亿元、企业总资产近80亿元的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已位列全国出版集团第七名,进入我国同类企业第一方阵。2004年,该集团前身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挂牌成立,先后实施的人员聘用制度、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实现了员工身份转换、岗位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新机制。现在,省有关部门引导集团管理层,进一步认识创建市场主体的紧迫性,从改革集团运行架构着手,构建出版主业、关联产业和投融资产业“三大版块”,实施有效市场占有,迈开了改革新步伐。</p>
<p>克服“不能改”的思想误区,引导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p>
<p>一批先行先试的文化企业,时有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障碍,影响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湖北直面矛盾,理解企业,积极为之寻找革除之策,让企业放开改、大胆改。</p>
<p>知音传媒集团,为应对市场竞争,在全国期刊界率先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制定并实行全员聘用制、工资奖金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320万份、430万份、600万份,一个个跳跃的月发行数字,见证着知音期刊发展壮大的足迹。在知音集团筹划上市时,多年来的集团管理层收入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目标责任制,面临持股经营新的管理模式。管理层怎样持股,很长时间不能形成定论。现在,由省分管文化发展的领导挂帅,专班研讨,形成一个管理层责权利考核动态持股的管理思路,突破了“不能改”的障碍,加快了企业筹备上市的速度。</p>
<p>扫清“不敢改”的畏难情绪,帮助更多企业投身改革。</p>
<p>客观地看,文化体制改革原有的一些单位,有编制、财政保障,一下子要走向市场、置换身份,往往有着“不敢改”的表现。湖北在推动文化企业转企业改制时,注重让典型引路,现身说法。</p>
<p>前行在先试的艰难之路,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彻底告别了原先端着的财政饭碗,年实现票房1.1亿元,成功跻身全国电影票房“亿元俱乐部”。公司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所属的实体进行股份制改革,允许职工购买公司股份,参与公司分红,承担投资风险,从而盘活了现有资产,员工过上了满意的日子。省电影公司先行先试尝到甜头,让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和湖北大家报刊传媒有限公司等非时政类报刊,进一步廓清思想认识,相继投入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变革,事业与产业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p>
<p>营造体制改革上下联动之势</p>
<p>大自然赋予荆楚辽阔且多元。长江自西向东逶迤,江汉平原、鄂北岗地、秦巴山脉精彩其间。放眼看去,文化体制改革之浪潮,正波及到共和国这片瑰丽国土的每一个区间。“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8月上旬,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要讲话的热潮中,省委、省政府向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提出了刚性规定,生动营造着全省改革上下联动之势。</p>
<p>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文化发展新的形势下,成为改革克难攻坚之重点。</p>
<p>早在2005年,武汉即出台文件,实施市直文艺院团分类改革,扶持武汉人艺、歌舞剧院和爱乐乐团,保护汉剧院、杂技团,放开说唱团、京剧院和楚剧院,豫、越、评三团实行转企改制,在湖北率先展开文艺院团改革。时至2007年,武汉市委、市政府依据新形势,又一次下发深化改革意见,全面实行院团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行艺术生产项目制、制作人制和演出代理制。目前,武汉将豫、越、评三团转企再进一步,于撤销之时新组建金鹤文化公司,置身市场,文艺演出、艺术培训、旅游开发等多业并进,很快出现良性发展。</p>
<p>改则生则活则灵动,武汉文艺院团改革,成为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推介的一个样本。</p>
<p>一省之中,空间分布的众多县域,决定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广度。</p>
<p>近年间,地处鄂东的武穴,文化体制改革显示高度自觉。市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先后被剥离事业行列,直接进入市场经营,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创新机制,满足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改革相配套,政府职能转变,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分开及管办分离,实现了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p>
<p>武穴的成功实践,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称许,在全省大力提倡。</p>
<p>文化体制改革,牵涉面广,头绪纷繁,需要区域联动,综合推进。</p>
<p>天门一境,有长江中游史前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是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故里,被誉作“文化之乡”。革新文化体制,天门花鼓剧团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盘活了演出市场。天门日报改革经营方式,实现公司运作、自办发行。天门剧院、人民剧场转企改制,组建天门文化艺术中心,成为市场主体。与此同时,天门推进乡镇文化体制改革,27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转制为服务中心;分设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台和省楚天数字电视公司天门分公司,实现了管办分离。</p>
<p>文化体制改革,事涉管理、经营,波及事业和产业,横跨城镇与乡村,天门上下左右协同改革,成为全省推广的一个区域改革典范,并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p>
<p>今日之荆楚,文化体制改革龙腾虎跃、百舸争流,让人备受鼓舞,催人奋进。</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