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 发表于 2010-7-27 09:46:16

人民日报评翻拍名著 《西游》被赞《红楼》挨批

<p>名著扎堆开播,继《西游记》在年初热闹开场并创造高收视之后,《三国》《红楼梦》也于近日相继亮相荧屏,但从观众和网友的反应来看,大家对这些看似华丽的翻拍作品并不感冒,特别是眼下正播出的《红楼梦》(旧版 新版),更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历来,翻拍作品都难逃被骂的命运,而今四大名著齐齐被翻拍,从《西游记》到《三国》再到《红楼梦》,有网友就这样调侃说,看了《红楼梦》才知《三国》拍的好,看了《三国》才知道《西游记》一定会成经典。虽然是调侃,也足以表达观众对于翻拍剧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被磨砺出的宽容。同样作为翻拍剧,《人民日报》却对三部剧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p>
<p>新《西游记》思想有升华 两会讨论得肯定</p>
<p>作为四大重拍名著中首先接受观众检验的新《西游记》,也曾是质疑声不断,更是史无前例地在春节时期造就了一个比春节还轰动的话题事件,而且这一事件不仅仅作为娱乐新闻而存在,还激发了一些观众关注经典翻拍的热情,更是被作为“文化产业”的话题带到了两会讨论现场。</p>
<p>《人民日报》也对新《西游记》发表评论文章,赞赏其人物塑造准确生动,蕴含丰富的原著思想内涵,陈司翰所塑造的唐僧形象比以前显得丰满,在人与僧的纠结中,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费振翔扮演的孙悟空,也如在小说中一样,是一个逐步丰满、成熟的形象,他的顽劣使他难免心猿意马、好勇斗 狠,但通过修炼他最终得以悟道成佛。新《西游记》具有明显的人性化倾向,这种倾向与成仙成佛会有冲突,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但另一方面却有利于表现儒家的伦理精神。由此看来,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此次改编与翻拍更加接近原著。这种注重思想内涵的改编倾向,不仅与文化产业的要求相一致,也充分反映了从经济繁荣到文化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值得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去关注与呵护。</p>
<p>新《三国》遭质疑 导演戏称“穿盔甲”不怕板砖</p>
<p>《三国》作为一部具有相当多历史成分的名著剧,相较于《西游记》,它的群众基础并不是很好,首轮播出后,观众反应也是褒贬不一,褒的是新《三国》宏大的武打场面,但剧中文戏部分却遭到无数争议,有部分观众认为新改编的《三国》没有一味照搬历史,颇具新意。但更多的观众则认为新《三国》对原著改编过多,情节前后矛盾,人物对白太过“现代化”,被网友称很“雷”很“穿越”。《人民日报》对《三国》给予一定的肯定,称其对曹操的重新审视与公允评价值得肯定,冲破传统思维,能够以当代视野与时代情怀激活优秀民族文化。</p>
<p>《红楼梦》似鬼片 被批低俗“走样”</p>
<p>三部作品中,最不幸的当属《红楼梦》,而他也是历时最长的,从红楼选秀、换角换导演换编剧,红楼已经耗尽太多网友的关注,直至如今呈现在屏幕上的《红楼梦》,却动了众怒,观众对于主创们所认为的华丽的画面并不认同,不少观众称其画面阴森,音乐哀怨,像一部鬼片;造型方面更是被口诛笔伐,千篇一律“铜钱头”不和常理也不美,黛玉裸死更是谬以千里。网友毫不留情批其不是红楼似青楼。</p>
<p>《人民日报》也相当不客气地以大篇幅评论文章问责新《红楼梦》对于重拍名著的不尊重,文中说,新版《红楼梦》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黛玉裸死都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重拍作品与原作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构成了较大的反差,甚至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p>
<p>由此看来,经典翻拍若想取得成功,必须既要忠实原著又要体现当代精神;既要考虑投资人的经济利益,还得满足观众对经典的认识与想象;如果是经典重拍,还须尽量寻求创新、避免重复。</p>
<p>通过同一权威媒体对于三部名著重拍给予的完全不同的评价,也将给后来翻拍重拍名著的创作者提出更多挑战。</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日报评翻拍名著 《西游》被赞《红楼》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