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
□杨唯一
我是在书店的陪伴下长大的。
小时候的记忆中,家附近的街角有一个很老很旧的书店。
斑驳的房门外总是坐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虽身形佝偻,却精神矍铄。他蔼蔼地笑着,伸出枯瘦的手接过被我们揉得皱皱巴巴的毛票。偶尔也会满目宽宏地听着我们扭捏的央求,“就一会儿,您就让我们看一会儿嘛,下次一定把钱带着。”这老头很好说话!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推推挤挤着我们进入矮矮的阁楼间。阁楼很小,两层,下面一层错错落落地摆满了深棕色的实木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摞着大大小小的旧书,发黄的书页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徜徉其间,不觉身轻如燕。
那时候的看书,完全是生吞活剥。小心翼翼抽取一本,只是因为封面的新奇,而吸引我们读下去的,不过是生动有趣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大家时常会指着书中的插画大惊小怪地吆喝着这个更漂亮啦,那个像极了我们身边的谁谁谁呀!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番娇嗔一阵嬉笑一段追逐……
慢慢的,我们的谈吐里有了唐诗宋词,我们的交流中有了丰子恺和格林……啊,童年最最快乐的时光,寄托在了这温馨朴素的小书屋里,以及老人宽容慈爱的眉眼间。
长大后,我搬了新家。
家附近有一家书店,与儿时记忆截然不同。宽敞的室内布置得奢华贵气,高大锃亮的黑色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新崭崭的各色读物。这里空调常开,冬暖夏凉。
好地方!
我约三五书友来此地共享。可没等我缓过神,同伴已经掏出手机,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安坐。
“说好的一起读书呢!”
“你out了吧!一机在手,世界尽在掌握之中。”
我苦笑。看着他们手指迅速翻飞,看着他们表情极速转喜转悲,心里如掏空了一般,满满的失落和不安。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不再携手走进书屋,我们不再分享自己淘得的新书,我们不再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我们不再为了一段一句争得面红耳赤,我们不再得意洋洋展示自己的心灵感悟?当然,我们更不会把插画比在同伴的脸上毫无顾忌地吆喝——“看,真像!”
这是谁和谁的疏离?
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是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永恒不变。比如文字,只有写在纸上才会有它自己的魂;比如书,只有放在书架间,才是真正找到归宿。比如我们的心灵,只有穿梭在笔墨纸砚之中,来往于静思默想之间,在平等和谐的沟通交流中才能真正得以放飞。
愿书店与我们同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