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楚天都市报讯 襄阳市万户小学六(一)班 张京晶</p>
<p> 一个深秋的夜晚,风“呼――呼――”地刮着,还掺杂着枯树被风吹的吱呀作响声。</p>
<p>不远处,在一家农家小院里,门关得紧紧的,里面点着昏暗的小油灯。</p>
<p>一个面貌清秀、20多岁的少年正斜坐在榻上,头靠在床边,手里捧着一卷书认真地读着。只见他微微皱眉,放下这本,又换了一卷。这位少年正是孟郊。他面前坐着一位老妇人,头发全白了。她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一件棉衣,手很粗糙,皮肤也皱皱巴巴的,就像风干的干枯老树皮。</p>
<p>她忽然抬起头,用沙哑的声音关切地说:“儿呀!现在天冷了,注意多穿点衣服,还要带好雨伞,千万别淋着了!每天多吃点,一定要吃饱。你这一出去,又不知何时才回来。娘不在的日子,要好好照顾自己,你要是出点差错,娘都揪心哪!咳、咳、咳……”正在读书的孟郊抬起头来应道:“娘,请您放心吧,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知道照顾自己了。”孟郊的母亲听了,安心地点了点头。</p>
<p>不知过了多久,风声渐渐小了,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孟郊伸了个懒腰,放下书轻轻地走进厨房,舀了一瓢水端进卧室,双手捧到母亲的面前说:“娘,喝点水吧!时候不早了,您早点休息去吧!”孟郊的母亲眼圈明显湿润了,她接过水放在桌上说:“好孩子,我不渴。你先去睡吧,我一会儿就缝好了。”孟郊借着微弱的灯光,看着母亲的身影,心里酸酸的,他不禁感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
<p>于是,鼎鼎有名的《游子吟》就这样诞生了!</p>
<p>指导教师:林芬 李慧琴</p>
<p>点评:这是一篇按教学要求所改写的作文,要求选择课本中的一首喜爱的古诗进行合理的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作文,必须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本文小作者对这篇《游子吟》的改写,能尊重原文的情景和内容,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力强,描写细腻,用词恰当,表达真情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