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84|回复: 0

湖北一代梨园大师余笑予辞世 30日遗体告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8 13: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03/201012/./W020101227281052764673.jpg"></p>
<p>祭奠现场 (楚天金报记者程平摄)</p>
<p>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范宁)被誉为“中国戏曲四大怪杰”的我省著名戏剧艺术家余笑予,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晨6时05分在武汉的家中安详离世,享年75岁。</p>
<p>昨日,余老生前友朋弟子数百人纷纷前往余老家中吊唁,清香袅袅,淡菊悠悠,余老遗像摆置其间,戏梦恍然。</p>
<p>余笑予原名余昌荣,原汉阳县(现武汉市蔡甸区)人,1935年9月10日生于汉口如寿里。他生于楚剧世家,7岁学艺,9岁登台,作为戏剧新星冉冉而升,风华初绽时又改行学习戏剧导演,随后半世生涯与导筒为伴,先后执导《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法门众生相》等50余部大型剧目,点戏成金,奖誉等身,名满梨园。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其“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p>
<p>戏剧路上,余笑予行前人所罕至,另探新途,以“新”为“怪”;又突破传统,推出挑梁丑角朱世慧等大批戏曲名家,凭“怪”而“杰”。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余笑予说自己的“怪”,其实就是勇于探索,自辟新天,做一些前人做得少的事。</p>
<p>余笑予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月30日上午9时在武昌殡仪馆举行。</p>
<p>余笑予的艺术人生</p>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03/201012/./W020101227281052922991.jpg"></p>
<p>余笑予在给演员说戏 (资料图片)</p>
<p>1935年9月10日,秋光甚好,汉口旧巷,伴戏腔悠悠,有初啼孩婴,得名“昌荣”。</p>
<p>其父余文君,楚剧名优。昌荣7岁承父业,习演楚声,入花旦行,艺名“余小君”。小君9岁登台,弱冠之年声惊四座,冉冉而升,先后经历问艺楚剧团、楚光楚剧团,艺名几经更迭,终定“余笑予”,取“嘲笑自己和把欢笑给予别人”之意。</p>
<p>1954年,余笑予即与他人合写小楚剧《姑嫂上堤》;1956年,别水袖墨彩转执导筒,半世相伴。期间足行京沪粤豫皖湘等十余省市,横跨京剧、汉剧、楚剧、花鼓等二十余剧种,编导《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等50余部剧作,斩获“文华大奖”等十余奖项,名驰梨园。</p>
<p>不仿别人,不踏旧路。以丑角为栋梁,创前人所未创,令朱世慧家喻户晓;以新风赋旧曲,排演当代戏剧,楚汉再发新声。蜚声中外之名士,重镇梨园之怪杰。</p>
<p>年逾古稀,不忘舞台,披肝沥胆,戏魂精深,艺韵共舞,神思齐飞。2008年,获颁“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与碧野、莎莱、陈伯华、夏菊花、周韶华诸大师同列,六星辉耀荆楚天空。</p>
<p>朱世慧:他是钥匙,打开了我这把铁锁</p>
<p>一生演过好戏无数,但在京剧名家朱世慧眼里,余笑予无疑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他是我的恩师!”</p>
<p>昨日上午,得知余笑予去世的消息,朱世慧第一时间赶到余家,在灵前磕了一大串响头,但没有接受采访,因为“心情没有平复”。下午在电话中忆及余老的点点滴滴,对余老的知遇之恩,他感念不尽。</p>
<p>临场救戏,感佩不已</p>
<p>“这几十年,我是跟余老接触最多的演员。”朱世慧说,余老一生涉足20多个剧种,为他就排过6部戏。其中,包括了获奖无数、享誉全国的京剧“五连贯”:《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和《法门众生相》。</p>
<p>朱世慧说,自己跟余笑予的渊源很早、很深。早年在省戏曲学校上学时,余笑予是楚剧科的老师,“我还看过他演的楚剧。”有一次,朱世慧在一出戏里扮演留小分头的农村干部,临演出前,却被理发师不小心推成了光头,他急得不行。同在后台的余笑予安慰他“莫急,莫急”,还亲手用黑油彩,给他把光头抹出了“短发”。这一次接触,就让朱世慧佩服不已。</p>
<p>后来,才有了第一次正式合作:余笑予导演河南曲剧《卷席筒》改编的《奇冤记》,点名让朱世慧主演15岁的苍娃。这一点名,让朱世慧从此闻名。</p>
<p>首推京丑,知遇之恩</p>
<p>让丑角在京剧里担当主演,这是余笑予的首创。“余老曾说过,丑角是老百姓最喜欢的,在戏剧尤其是喜剧中有大作用。加上他自己是楚丑出身,才能排出那些大气的丑角人物。”在《徐九经升官记》中,他构思的徐九经个性鲜活,“他不完美,好喝酒,还凭主观断案,这些缺点放在一个清官身上,在30年前十分难得。”1981年春,《徐九经升官记》首次进京,一口气演了几十场,从此一炮打响。30年来,“徐九经”演了670多场。朱世慧感慨,如果说自己在舞台上呈现了一些好角色,那么居头功的,当属余笑予。“他是钥匙,我是铁锁。没有他,我这把锁就开不了。”“只要看他眉头一皱,我就知道要改了。”合作多年,朱世慧对余笑予排戏时的“脾气”也摸得一清二楚,“所有戏,他都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出名后的《徐九经升官记》都改过10多次。”(记者 刘微)</p>
<p>)</p>
<p>毕生实践“一戏一格”</p>
<p>“他曾有一个口号: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他一直都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说起多次合作过的余笑予,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编剧胡应明感受最深的,是在横跨二十个戏曲领域的同时,余笑予总能开风气之先。</p>
<p>胡应明说,余笑予对戏曲的贡献,首先是在传统戏曲的舞台方面,打破了过去“一座二椅”的固定模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创造出“景随人走”的舞台风格,屏风的运用既能自由转换场景,还具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余笑予独创的“鄂派京剧”,将楚剧的生活气息和民间智慧,自然地融入到程式化的京剧中,创造了一个个喜闻乐见的小人物,增强了京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被称为“平民戏剧”,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p>
<p>在胡应明看来,工作中的余笑予,总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不过,“当他用自己的艺术直觉,抓到戏中的一个点时,会一直深挖。”以改编自曹禺作品的花鼓戏《原野情仇》为例,胡应明对一个小细节印象极深,戏中焦大新与母亲两人各执拐杖的一端,一边走一边回头望,母亲问他为何频频回头,他辩解说没有,其实通过拐杖这个连杆,老太婆能感觉到,而这一幕,充分表现了两难的心境。(记者 刘微)</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9 11: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