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吴祖斌即兴为本报记者撰写楹联 记者卢亚明摄</p>
<p>图为:这才是真正的昭明台,左有钟鼓楼,右为民宅,反映了襄阳南城北市的繁华景象。</p>
<p>本报记者姜宗俊</p>
<p> 他不是襄阳人,与他交流,满口说的却是襄阳城和这座古城的文化。</p>
<p>他看起来其貌不扬,就像一个邻家老头。但走进他的家,满屋堆的都是字画,山水画、花鸟画、国画,草体、篆体、楷体等各种书法。</p>
<p>这几年,他一直在画襄阳,古隆中、昭明台、米公祠、水镜庄、襄阳王府……看了他的画,就会有想去游览的冲动。</p>
<p>他没上过美术学校,却桃李众多。他的志向是,画出襄阳的魂魄,用一幅百米长卷,展现襄阳的风采和神韵。</p>
<p>他就是南湖书画研究院院长吴祖斌。</p>
<p>痴迷画画被窝比划</p>
<p> 吴祖斌出生于武汉市汉阳区,祖父是丹青高手,父亲擅长书法。受他们影响,吴祖斌从小就迷上了书画,对照着小人书勾勒学习。</p>
<p>因家里经济拮据,吴祖斌便走街串巷去捡些废铜烂铁换钱买画笔和纸张。小学四年级时,正值全国上下大办人民公社。吴祖斌画了一幅《人民公社好》的画,最后竟然被学校推荐,送到日本参加画展。</p>
<p>痴迷画画的吴祖斌,是武汉市青少年宫的常客,有了更多机会与同龄人交流切磋。晚上躺在床上,他灵感来了怎么也睡不着,手就在被窝里面比划。</p>
<p>教人画画自己先画</p>
<p> 1965年,初中毕业的吴祖斌进入湖北机电厂工作,工种是钳工。工作近3年,他在钳工岗位工作的时间却不多,因为他有书画特长被抽去搞宣传。</p>
<p>1967年,吴祖斌被调入南漳红星机制厂。身份虽然是工人,但干的是厂办学校美术教师的活。</p>
<p>没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却要教一帮娃娃画画。吴祖斌买来相关美术书籍钻研,根据小孩的心理摸索教学规律。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把内容画出来、写出来,然后带着孩子们去实地写生,然后对照着他的画进行讲解。正是那段时间的自我加压和磨砺,他方才精通工艺、山水、水墨等各种画法。</p>
<p>痴迷襄阳画遍襄阳</p>
<p> 退休后吴祖斌来到襄城区定居,有更多的时间游历襄阳的山山水水。</p>
<p>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吴祖斌发现,书画家们大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耕耘,画花鸟的只画花鸟,练书法专心书法,还没有一个画家将襄阳的名胜古迹全部展现在笔下。从2004年开始构思,到2007年着笔,到目前他已画出了古隆中、昭明台、米公祠、水镜庄、襄阳王府等数十幅国画。</p>
<p>在吴祖斌的笔下,昭明台不是现在昭明台的样子。近景中的昭明台不仅雄伟壮观,而其配套建筑钟鼓楼让人们仿佛听到千年前的钟声。远景是寥寥几笔素描,描绘的是汉江北岸的高楼大厦。襄阳古城的宁静深邃与现代襄阳的时尚繁华,尽收眼底。</p>
<p>画这些景点之前,吴祖斌都要多次实地踏访写生。回到家后他仔细揣摩,作画在重现经典景点面貌的同时,抓住其灵气和精华,争取每幅画作都能展现出别样的神采。</p>
<p>吴祖斌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画一幅百米长卷,把襄阳各地的风景名胜都展现其中。</p>
<p>书画作品推介襄阳</p>
<p> 吴祖斌在这座城市生活了40多年,城市的名字一直叫“襄樊”,但他的每幅作品每次作画,落款署名都叫“襄阳”。在外地人看来觉得不可理喻,但对于吴祖斌来说,襄阳文化已经融入到了他的血液里。</p>
<p>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文化人士,但吴祖斌每逢外出必推介襄阳。前不久,他受邀访问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院士、该校党委书记冯瑞龙与他见面后请他挥毫纪念。话音刚落不到两分钟,一幅“瑞气祥云全家福;龙腾虎跃满堂春”楹联书法作品就展现在大家面前。此联不仅把冯瑞龙的“瑞龙”二字镶嵌其中,整个对联工整对仗寓意深刻。这让冯瑞龙喜不自禁鼓掌叫好。</p>
<p>吴祖斌说,画家不仅懂得画画的技巧,还要对文化有所钻研。襄阳厚重的文化让他灵感频发,而生活在襄阳城的人们更促发了他探究的兴趣。长期与文化人交流,加上自己爱好诗词,他刻画人物的楹联书法作品成了与人交往的绝佳礼品。与人见面交谈后,他能在短短数分钟内根据交谈对象的特点创作出楹联,然后以书画的形式展现出来。</p>
<p>目前,一家企业正将吴祖斌所画的襄阳名胜印制成丝绸画,作为襄阳市对外交往的“文化名片”。</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