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49|回复: 0

图文:老襄樊早餐的滋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5 11: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125/../../../html/ctdsb/20101125/..\..\..\ctdsb\20101125\m_17发现_1.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125/../../../html/ctdsb/20101125/..\..\..\ctdsb\20101125\m_17发现_2.jpg"></p>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如今,一碗面,一碗酒,成了襄樊人过早的习惯 记者李溪摄</p>
<p>图为:清末老樊城边上的早点摊</p>
<p>襄樊市档案馆供图本报记者梅晓芸 通讯员吕梅 </p>
<p>   </p>
<p>  “过早了吗?”“走,我请你过早!”清晨,一对熟人若是在街头偶遇,必定会用这样的方式招呼寒暄。“民以食为天”,早餐更是一日三餐中的重中之重。</p>
<p>不久前,襄樊启动放心早餐示范店创建工作,“早餐”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话题再一次引来襄樊市民的关注。</p>
<p>提起早餐,襄樊人从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一定是牛肉面。可你不一定知道,旧时的襄樊人怎么过早,过早吃些什么,牛肉面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襄樊一个庞大的早餐产业的。</p>
<p>那么,今天,您不妨随我们的文字去回味老襄樊的早餐滋味。</p>
<p>草根早餐的简单滋味</p>
<p>  襄樊人习惯把吃早餐叫做“过早”,这种说法最初来自武汉。</p>
<p>清朝有诗人对“过早”有过详实的描述,《汉口竹枝词》里写道:“芝麻馓子叫凄凉,黄口鸣锣卖小糖。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p>
<p>早上,人们匆匆赶到集市,来不及在家吃早餐,就在小吃店用餐。直到今天,襄樊人依然保持这一习俗,并且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人们工作、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过早”的习俗呈增强的趋势。</p>
<p>在陈家驹所著的《襄樊风情录》一书中,对襄樊旧时早餐有这样的记载:旧时的襄樊人过早很简单。普通老百姓吃稀饭、白水饭(泡饭)、烫饭(加菜煮米饭)。富家人则稍微讲究一些,吃豆浆、豆腐脑、油茶(炒面),甑膏(由糯米、红枣等煮蒸而成的半干半稀食品),佐以包子、馍馍、油条、饼子等。民间戏曲、曲艺艺人和部分市民多不“过早”,而是到茶馆喝茶,所以襄樊茶馆有早市。</p>
<p>家住襄城的68岁的刘玉香老人,至今过早还保持着吃烫饭的习惯。早晨起床后,将头天的剩菜剩饭一锅煮,有时还加点青菜进去,连小孙子都爱吃。</p>
<p>“那时家里穷,早晨,我母亲煮烫饭给几个娃子吃,热烫烫的,香得很,冬天吃了手脚暖和和的。”刘玉香老人说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眼前仿佛升腾起当年散发着菜香的氤氲。</p>
<p>小吃店里的襄樊风味</p>
<p>  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学、上班的人大多开始在小吃店过早,食物以包子、油条、面条为主。</p>
<p>值得一提的是,有几样襄樊传统的风味小吃,备受襄樊人喜欢。</p>
<p>风味之一便是清汤。清汤,南方称云吞,北地叫馄饨,皮薄如绉纱,在大碗里的汤水中飘浮如云。</p>
<p>相传襄樊的清汤历史悠久,在明、清时便已盛行。明清以来,由于襄樊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各种风味的清汤都在襄樊立足和生根。</p>
<p>很多老襄樊人都知道樊城火巷口的一家“王记清汤馆”。</p>
<p>据老食客回忆,那家馆子门面不大,但以鲜嫩的肉馅、透明的面皮、纯厚的汤汁取胜。</p>
<p>然而,随着早餐业向多元化发展,襄樊的清汤馆已不多见,目前均以餐饮摊点的方式分散在小巷。</p>
<p>襄樊传统风味之二是糊辣汤。早晨,无论老人、小孩最爱将糊辣汤和油条、烧饼作为早餐。</p>
<p>据了解,糊辣汤主要集中并出现在樊城定中街、官码头一带,以及友谊街回民区。起初是为了方便做工的苦力和脚夫们,一些沿街小店将肉铺售剩下的边角废料加工成一种有荤有素的大众食品,后来发展成襄樊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p>
<p>黄酒做伴滋味悠长</p>
<p>  提起襄樊的早餐,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配角——黄酒。襄樊有一句口头禅:“襄樊人出差有‘三想’,一想孩子,二想老婆,三想早上的黄酒牛肉面。”可见襄樊的黄酒文化的深入人心。</p>
<p>据襄樊文史专家王力明介绍,黄酒在襄樊的具体起源时间无法详细考证,但黄酒的身影早在唐诗中就有出现。《全唐诗》中写到襄阳酒的达27首,孟浩然咏唱的9首诗,不时夸耀黄酒对他的慰藉。</p>
<p>据襄樊知名学者邹演存在《襄阳一绝:黄酒》一文中的回忆,他依稀记得少年时,看到临汉门至官厅码头一带,几乎家家门檐悬着“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布招子,摇幌在大江堤岸上空。可见,黄酒在襄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p>
<p>而早晨喝黄酒,更是襄樊特有的早餐习俗。</p>
<p>11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山后街的一二三黄酒馆。这家老字号黄酒馆在中山后街已有40多年历史。酒馆老板冯军安回忆上世纪80年代这条街上的场景,整条街道路两旁摆满了桌凳,俨然小吃一条街,车都走不过去。每天早上,食客们在早餐店过完早,就来到他家的酒馆,坐下喝一碗黄酒。一天下来,能卖10多缸黄酒。</p>
<p>一条街带动一个产业</p>
<p>  如今,雄霸襄樊早餐市场的当属牛肉、牛杂面。“生意做遍,不抵卖面”,可见,牛杂面在襄樊有多火。</p>
<p>据王力明介绍,牛杂面于上世纪80年代在襄樊兴起,在1978年以前,襄樊一些公营面馆出售有窝子面、素面。</p>
<p>而见证牛肉面的兴起和繁盛的,是一条不大的友谊街。</p>
<p>友谊街是回民聚居的地方,很多回民在这里做牛肉生意,为牛杂面的兴起提供了先决条件。</p>
<p>友谊街上的马家餐馆,是友谊街上最早的牛杂面馆之一,也是目前友谊街上为数不多的正宗回民所开的牛杂面馆之一。</p>
<p>餐馆老板马胜利介绍,解放前,襄樊的牛肉面馆只有2家,襄城一家,樊城一家。那时所谓的牛肉面只是牛肉丝,并非现在的大块牛肉。</p>
<p>上世纪80年代,友谊街上的一些回民下岗后,开起了面馆。最早的面馆是居委会创办的回民饭店和一家秋菊面馆,但那时经营的是素面,尚未有牛杂面。面下了以后叠窝子,然后浇上牛肉汤。</p>
<p>1985年,友谊街上的回民赛师傅开办面馆,首先将牛杂加入面条,市场一时反映奇佳,牛杂面至此诞生。一年后,赛师傅又在顾客建议下,将牛肉加入面条,再一次反响甚好,牛肉面诞生。</p>
<p>马胜利的马家餐馆也是在1986年开办的。正是这一年,友谊街以地道的牛杂面一炮奏响,为越来越多的襄樊市民所知。</p>
<p>到1990年后,襄樊人过早吃面成为普遍现象。马老板回忆那时的面馆生意,牛肉牛杂没有现在充足,来吃面的人都得赶早,来晚了就吃不到。</p>
<p>因为开牛杂面馆本钱低、风险小,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面馆生意。友谊街上的牛肉面馆开始形成气候,定中街牛杂产业也逐渐形成,成为襄樊市民吃牛杂面的又一去处。此时,牛肉、牛杂面馆已不分回汉。</p>
<p>如今,虽然牛肉、牛杂面馆在襄樊遍地开花,但还是有很多人奔着友谊街上正宗的回民面馆而来。马胜利说,正宗的回民面馆,牛肉肉质好、味道鲜,吃起来特别香。</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6 19: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