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05|回复: 0

本报今起推出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大型系列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10: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引丹渠 记者卢亚明 摄</p>
<p>图为:三道河水库风景区全景 记者卢亚明 摄</p>
<p>本报记者耿琳 通讯员张林双 罗云飞 马沛学</p>
<p>  历史襄樊,山水襄樊,魅力襄樊。</p>
<p>在这块1.9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战斗在防汛抢险第一线,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他们上山下乡、风餐露宿,铺设一条条生命线,解决人民群众饮用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他们远离家人、坚守岗位,治水患、兴水利,掀起襄樊水利建设新高潮;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降伏一条条桀骜不驯的“水龙”,整治一条条顽固不化的“龙须沟”,给市民以清新,给城市以品味,给洪水以出路。</p>
<p>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实施“人水和谐”的新理念,谱写“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谐水利、现代水利”的新篇章。他们就是新时期的“大禹”——襄樊水利人。</p>
<p>2008年以来,全市近万名水利人在市水利局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立足平凡工作岗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襄樊水利史上的奇迹,铸造了襄樊水利事业的新辉煌。</p>
<p>即将过去的“十一五”,襄樊水利人创新体制机制,迎接时代挑战,推动力度空前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以堤防、水库为主的防洪体系和蓄、引、提相配套的灌溉体系,修筑堤防486公里。</p>
<p>堤防、护岸、水库、护堤林如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挡住了肆虐的洪水,保障了襄樊安澜。灌渠、泵站、水电站如一个个加速器,为襄樊城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润泽了百万民众的心田,让社会稳定、祥和与繁荣,为襄樊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保障。</p>
<p>  襄樊水利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拯救病险水库,5年投入15亿元,全市99座病险水库今年内全部脱险,艰苦会战换来平湖好风光</p>
<p>  襄樊水库的拥有量居全省第二。</p>
<p>风光迤逦的三道河水库,为襄樊第一大水库,卫星照片上的水库犹如一条巨龙。水库周边层峦叠翠、水面宽广优美,不论是开车环游或搭船水上游,均能感受水库的壮阔与绿意。</p>
<p>襄樊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李保元告诉记者,不要看着水面平静,这条“水龙”脾气多变,要时刻保持警惕。汛期一天最快涨10米,“眼看着水涨”。</p>
<p>汛期吞下滔滔洪水,旱时吐出脉脉清流。这就是三道河水库发挥巨大威力的生动写照。安澜的背后是巨额的投入、科学的调度以及细致的维护。</p>
<p>运行了40多年的三道河水库,原有的建筑物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洪水标准。2008年4月15日开始,国家共投资7990万元,对三道河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设,目前已全部完工。这是全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力度最大的工程。</p>
<p>以溢洪道工程为例。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筑在水坝的一侧,像一个大槽,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p>
<p>上世纪60年代建成,已运行40多年的溢洪道,经过仪器探测,混凝土已严重碳化老化。加上当年施工环境有限,保养不好,混凝土有很多裂缝,十分危险。拆除重建溢洪道工程,仅此一项就投入4200多万元。</p>
<p>为了赶在汛期前完工,全体水利人歇人不歇岗。仅挖的土石方量就多达20多万方,相当于搬走一座山。今年5月建成完工,能够抵御2000年一遇的洪水。</p>
<p>记者在修葺一新的溢洪道交通桥上看到,闸门一侧是浩瀚的水景,另一侧是依山而建的溢洪渠,远处山脚下就是南漳县城。为了防止山体滑坡,两岸的悬崖峭壁喷了10厘米厚的水泥。</p>
<p>2008年7月22日,建库以来最大一场洪水来袭,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继兵和全局工作人员,快速反应、精确测算、科学调度,先后调整泄洪流量23次,累计泄洪9516万立方米,成功抵御了洪水。</p>
<p>三道河水库先后获得“全国水利系统水利管理先进单位”“部一级管理单位”“湖北省水库一级甲等管理单位”“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称号。</p>
<p>据市水利局副局长杨峰介绍,“十一五”期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空前、建设力度空前,已投入15亿元。全市99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现已完工,下月20日前完成验收工作。年内有望全部脱险。</p>
<p>   襄樊水利人风餐露宿倾心付出,打造襄樊的都江堰——引丹工程,引来源头清水滋润鄂北岗地</p>
<p>一个村庄,一座城市,有水则活,有水则美。鄂北岗地,一条蜿蜒的长渠引来丹江口水库的清泉,干涸的岗地不仅成为乡镇饮水、农业用水和生态供水的主要水源地,而且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襄樊人民风餐露宿兴建的引丹灌溉工程——襄樊的都江堰。</p>
<p>11月10日,本报记者驱车两个小时,来到位于老河口境内的引丹工程总干渠。透亮清澈的河水,像一条洁白的玉带飘动在田野间。漫步在水渠两岸的柏树间,清爽的水气扑鼻而来,悦耳的水之乐章正在上演。掬一捧清水,丝丝清甜润透心肺。“这不是最美的。”襄樊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副局长杨德明说,引丹工程有全体襄樊人民的付出,拥有5890.4米长的“地下长龙”——清泉沟隧洞,亚洲第一大渡槽——排子河渡槽。把斗渠、农渠、毛渠算上,引丹渠总长可绕地球赤道两圈。“十一五”期间,该局重点进行节水改造工程,共排除大小险情10多处,维修改造工程几百处,提高工程抗灾防灾能力。目前,已对24.8公里渠道进行渠面硬化等节水改造建设,年节约用水6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大,五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700多万元。</p>
<p>万株绿化工程,让一渠清水两岸开始有了绿荫。为了防止落叶入渠污染,树种改为樟树、白玉兰、枇杷、冬青等常青树。</p>
<p>5时30分开工,12时收工,13时30分开工,19时收工,加班加点施工是常事;</p>
<p>早上10分钟工作部署会,中午1小时总结安排会,晚上1小时反思分析会;</p>
<p>守渠人既要巡逻、修渠、种树、清障,还要供水、放水。每天随身6件必需品:摇把、铁锹、计算器、笔记本、笔和水价政策文件;</p>
<p>几乎没有双休,一月回家一次……</p>
<p>这条生命渠正常运转,离不开全体引丹人的精心呵护。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第二代引丹人,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愿意倾心付出?记者在众人的描述中似乎找到了答案。</p>
<p>2008年6月,丹江口水库水位降至8年来最低水位——135.45米。已低于引丹工程取水龙头的清泉沟泵站最低抽水水位,泵站无法及时提水满足港区需要。必须将220米长的泵站引水渠进行扩挖,增大来水量。</p>
<p>但挖掘机无法进行水下扩挖。该局局长熊化国第一个跳进齐胸深的水里。没有动员、没有商议,干部职工紧跟着一个个跳进引水渠。旁边是3米深的渠水,危险随时存在。</p>
<p>局长熊化国等领导和同志们一样冲锋在前,同吃同住。同样工作10多个小时,同样睡工棚,同样倒头就睡,同样晒得皮肤黝黑。</p>
<p>引丹工程创造性的设计与施工,不仅节省建设物资与投资,而且提前工期两年,为全国渡槽建设史上所罕见,曾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全优奖”。</p>
<p>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引丹等5个大型灌区实施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了莺河二库、潭口、潭湾、华阳河、吉河、杨树等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p>
<p>  襄樊水利人以史诗般的气魄,大力推进河道堤防综合治理,将“安澜”二字牢牢刻在现实的丰碑之上。“汉江横襄阳,花开大堤暖”的美好咏叹在这里变成现实</p>
<p>如果再有2008年7月22日那天的降雨量,襄阳城不会再变泽国;如果再有1964年那样的汉江大水,襄樊城区居民不再流离失所。</p>
<p>这一切,源于襄樊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河道堤防综合治理工程,为全市安澜提供了有力保障。</p>
<p>随着襄樊城区河道堤防防洪治理工程的逐步推进,南渠内涝泄洪能力得到提升,汉江堤防城区段基本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高。</p>
<p>11日下午,记者徒步探访了修葺一新的南渠。岘山铁路桥附近的渠段已经完成清淤、扩挖、硬化工程,两岸铺设了方便行走的水泥路面。实现了“小水归槽、洪水漫滩、两岸绿化、堤顶休闲”景象。</p>
<p>随着城区人口不断增加,企事业单位不断增多,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南渠除了单一排洪外,又承担沿岸企事业单位生产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和城区内涝积水排泄任务。2005年开始,襄樊市政府掀起了南渠整治高潮。“十一五”期间,完成南湖宾馆后泄洪闸至603桥、铁路桥涵洞至汉江入口,清淤、扩挖、渠面硬化工程。3001米渠段达到2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至此,南渠防洪应急整治工程还有5160米尚未治理。在防御2009年汛期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防洪排涝作用。</p>
<p>据了解,2006年以来新建堤防约80公里,完成了襄樊市汉江城区防洪工程、唐白河干流防洪治理一期重点工程、南渠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大李沟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小清河城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及保康县清溪河城关段治理工程。</p>
<p>通过实施襄樊城区防洪工程项目,城区汉江堤防防洪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标准。两岸堤防总体面貌焕然一新,樊城石堤依形就势,曲折蜿蜒,堤岸修建的园林小景像颗颗明珠熠熠生辉,襄城老龙堤似长龙卧波,安稳如山,堤身镶嵌的块块诗画碑刻无声诉说着长堤历史变迁,江南江北依堤而建的贾家洼、韩家嘴、火星观、迎旭门、黑龙庙、普陀庵、宋家嘴、灰包嘴、沙湾、九龙太子庙、夫人城、周家埂等矶头,突兀江中,迎流顶冲,卫护堤岸。</p>
<p>唐代大诗人李白咏叹的“汉江横襄阳,花开大堤暖”繁华景象进一步显现,千百年来人们企盼的江水伏波安澜的愿望成为现实:堤外江水奔流,鸥鹭翔集,汽笛声声,航船来往如梭;堤内高楼幢幢,街巷交错,车轮滚滚,车辆纵横穿行。堤防与城区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融为一体,成为城区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新景观。</p>
<p>数字水利</p>
<p>  5年来中央、省级水利投资达20多亿元,对99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引丹、三道河、熊河、大岗坡、石台寺、潭口、吉河等一批大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还对汉江、唐白河、小清河、蛮河等河流部分险工险段堤防进行了整治。</p>
<p>新建80公里堤防,襄樊市汉江城区防洪工程、唐白河干流防洪治理一期重点工程、南渠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大李沟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小清河城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完成。</p>
<p>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完工,已建成投产电站22座,总装机10.59万千瓦。水电装机平均以每年2万千瓦速度递增。全市已开发水电资源近52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59.5%。</p>
<p>截至2009年,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80平方公里。</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8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