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楚天都市报讯 体育部的小运动员在练体操 本报资料图 </p>
<p>本报记者 姜宗俊 邹琪 通讯员 刘建功</p>
<p>今天,举世瞩目的亚运会在广州开幕。亚运会上,来自襄樊的体操新星黄秋爽、赛艇选手林洪将向金牌发起冲击。</p>
<p>这两名选手都是从襄樊四中体育部走出去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该校培养出了许多进入国家队的运动健儿。这些健儿为什么都出自四中?四中又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呢?</p>
<p>亚运选手故事</p>
<p>赛艇选手林洪 代替父亲圆梦</p>
<p>出自襄樊四中体育部的赛艇运动员林洪,此次将代表中国队参加亚运会女子八人艇项目比赛。昨日,林洪的启蒙教练赵玲讲述了林洪的成长历程。</p>
<p>1997年,林洪被父亲送到四中体育部学排球,她表现出过人天赋。这一切,都源于父亲的体育梦。</p>
<p>林洪的父亲爱好篮球,曾进入体校学习。因年龄偏大,提升空间有限,不得不放弃。婚后,他便把理想寄托在女儿身上。</p>
<p>五六岁起,林洪就在父亲的带领下进行体育训练。</p>
<p>2000年,省里调整体育项目,排球被取消,各体校解散了排球队。练了3年排球的林洪有深厚的篮球功底,便进入四中篮球队训练。</p>
<p>2001年,省赛艇队将林洪选走。此后,她又入选国家队。</p>
<p>体操新星黄秋爽 赛后不忘感恩</p>
<p>在不久前结束的体操世锦赛中,襄樊姑娘黄秋爽完美地完成了“扭掏单臂转体360度”这一高难度的新动作,该动作从此命名为“黄秋爽转体”。</p>
<p>这次比赛中,黄秋爽取得女团铜牌、个人全能第四名、个人高低杠第六名的好成绩。</p>
<p>6岁进入襄樊四中体育部学体操,2002年进入武汉体育学院接受专业训练,2006年入选国家队,黄秋爽在世锦赛的成绩,刷新了襄樊体操新纪录。</p>
<p>未能夺得金牌,黄秋爽的启蒙教练、襄樊四中体育部体操教练张永刚分析,黄秋爽作为一名新手,缺乏大赛经验,还需进一步磨练。</p>
<p>张永刚说,黄秋爽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很懂事,会感恩。</p>
<p>比赛结束后,某运动品牌给每名参加世锦赛的运动员赠送了3000元代金券。黄秋爽拿着代金券,没给自己买任何东西,却为爸爸妈妈、两位教练和一名替补队员各挑选了一套衣服。</p>
<p>记者探秘</p>
<p>四中健儿,频入国家队</p>
<p>除了黄秋爽、林洪,襄樊四中体育部还向国家队输送了许多健儿。</p>
<p>襄樊籍赛艇运动员黄喆曾就读于该校,并从该校入选国家队。11月6日在新西兰举行的世界赛艇锦标赛上,黄喆与队友一起获得铜牌。</p>
<p>上个月,12岁的男孩宋东南入选国家跳水队,11岁的女孩陈招辉也在体操国家队集训,石永青是国家蹦床队队员……</p>
<p>张永刚说,仅体操队,每年都要接待六七拨来自省内外挑选人才的教练。</p>
<p>吃苦精神育出优秀体育新苗</p>
<p>襄樊四中为何涌现出这么多健儿?张永刚归纳了三个“最”,来形容其来之不易。</p>
<p>一是设施条件最差。襄樊的排球运动在全省首屈一指,其队员均来自襄樊四中体育部(其前身是襄樊体育运动学校)。然而,直到现在,该校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室内排球馆。</p>
<p>二是体育苗子选拔范围最小。在襄樊入选四中体操队的只有60人左右,这无法与体操大市仙桃、黄石等地动辄几百人的规模相提并论。</p>
<p>三是四中的教练队伍最能吃苦。学校教练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像父母一样照顾学生们。</p>
<p>条件艰苦,襄樊四中体育部却输出了大量优秀体育苗子,它是如何做到的?</p>
<p>襄樊四中体育部党支部书记万俊波说,这得益于襄樊人的体质优势、吃苦耐劳的品质,得益于该校长期积累的体育基础和师资力量。</p>
<p>万俊波说,襄樊接近河南,运动员个高体大的居多,特别擅长开展对抗性强、体力强度大的排球、篮球、赛艇等项目。</p>
<p>在计划经济时代,该校培养了大批专业体育人才,办学所收费用又用来加强体育苗子的培育。</p>
<p>当时,该校开展的体育项目较齐全,体育生的质量很高。1993年,该校获得了全国十佳体校称号,当时10所获此称号的学校,有7所是省级体校,3所是市级,我省仅襄樊一家。</p>
<p>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大部分体校进入了市场,还有的解散了,体育苗子的选拔与培养出现了断档。襄樊体育运动学校则于2000年并入襄樊四中。</p>
<p>襄樊四中不仅保证体育生的吃住,还解决了他们的文化课问题。同时,该校还大幅提高了教练员的福利待遇,让他们心无旁骛带队训练。</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