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姜宗俊 伍迪 通讯员陈建波)昨日,千名校长高峰会议上“冒”出一位名叫萧斌臣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犀利的发言直指中国基础教育弊端,并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差异,提倡个性化教育。</p>
<p>萧斌臣曾是洪湖一中语文教师,后到新华社当记者,现为专业报告文学作家,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p>
<p>萧斌臣说,现在的大班制教育模式千人一面,教育的标准化生产,就如同工厂把不同潜质的孩子按照同一套标准进行加工,“生产”出的学生就像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模式不尊重个性,不正视学生的差异,所以无法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他以陕西“国学天才”孙见坤被复旦大学八名教授联名推荐录取而陕西招办不放人的事例分析说,这是教育与人才选拔出现严重冲突的典型案例,在人才选拔的标准化面前,牺牲的是个性化人才的成长和保护。而目前的应试教育已经被绑架在了人才选拔的战车上,这种人才选拔因为其体制障碍而无法把创造性人才选拔出来,导致稀缺性人才的匮乏。</p>
<p>萧斌臣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树立“没有最好,适合就是最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核心教育观,打破传统的名师崇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不仅要做教育咨询师,对学生“望闻问切”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方案,而且要做学生的学习管理师,老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关系融洽,老师为家长提供优质服务。不像现在流传的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学生是儿子,家长是孙子”所描述的不对等地位。同时,老师应该是孩子的心理咨询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尊重形成畸形人格。</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