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40|回复: 0

图文:您有山一样的脊梁 您有海一样的胸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1 1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021/../../../html/ctdsb/20101021/..\..\..\ctdsb\20101021\m_52老师_4.jpg"></p>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黄老师与学生黄星通话 记者李溪摄 </p>
<p>  </p>
<p>  本报记者牛泰 邹琪 通讯员 黄安柱 方开富</p>
<p>  连日来,本报关于"鄂北师魂"黄敦全事迹的报道,在读者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昨日,本报记者再次来到谷城,采访黄敦全的领导、同事和学生,听他们讲述黄敦全更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p>
<p>  A 很多老师因故离开,但黄敦全依然留在讲台</p>
<p>  有一种品德叫坚守</p>
<p>  温坪村小学曾有6名老师,陆陆续续地,有些老师选择了离开。面对清贫和不便的交通,黄敦全却选择了留下。</p>
<p>昨日,曾在温坪村小学当老师的董纯洲说,黄敦全用39年的教龄诠释了什么叫坚守。</p>
<p>董纯洲有过10年从教经历,其中6年在温坪小学任教。后来,他改行做过电工,现任温坪村村委会文书。</p>
<p>1979年,高中毕业的董纯洲考取了老师。7月20日,时任温坪小学校长的黄敦全,带他去参加教育培训。</p>
<p>董纯洲介绍,那时,温坪小学有6名老师、5个年级。“身为校长,黄老师的任务比普通教师更重,他经常一连几天不回家,既要管教学,还要管菜地。”</p>
<p>那一年,校长和老师们的工资都一样,每月6.5元。</p>
<p>1989年,老师们的工资涨到了60多元。董纯洲说,这根本不够他的家庭开销。那年,他选择了离开。</p>
<p>董纯洲学了一门手艺,在村里干起了电工,工资一下多出一倍。和他同时离开的,还有另外2名老师。</p>
<p>董纯洲说,离开学校前,他们都劝过黄老师多为家庭考虑,多赚点钱,但黄敦全没有听。</p>
<p>黄敦全说,对他们的离开他能理解,但他不能走,他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p>
<p>  B 曾有机会离开温坪,但他一直舍不得离开</p>
<p>  有一种大爱叫无私</p>
<p>  徐朝红,温坪中心小学副校长。谈起黄敦全,他说,这位朴实的老师,用39年的坚守,反哺了生他、养他的温坪。</p>
<p>2002年7月,温坪小学撤销,改为教学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转到位于苏区村的温坪中心小学上学。</p>
<p>徐朝红发现,温坪过来的学生格外有礼貌,遇到老师都会敬礼问好。</p>
<p>黄敦全是怎样教学生的呢?这引起了徐朝红的注意。</p>
<p>一次,南河镇准备推荐黄敦全为全县的优秀教师。南河镇中心学校要徐朝红准备黄敦全的事迹材料。</p>
<p>徐朝红叫来黄敦全,让他自己讲讲。黄敦全听后,抓了抓脑袋说:“我不就那点事情,我不知道怎么说。”</p>
<p>无奈,徐朝红只得赶到温坪村调查了解。从村民口中得知黄敦全的事迹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p>
<p>他想: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如果调到中心小学,将是学校宝贵的财富。</p>
<p>2003年,南河镇中心学校相关领导运作起来,但却遭到了温坪村书记龙德仁的反对。</p>
<p>龙德仁说,这些年,温坪村劳动力不断外出打工,在外打工的村民之所以能放心地将孩子留在村里,就因为有了黄敦全。再把他调走,温坪村怎么办?</p>
<p>随后,南河镇中心学校的领导和徐朝红又找到黄敦全。黄敦全说,就算村支书让他走,村民也不会让他走。</p>
<p>黄敦全说,他是喝着温坪的泉水、吃着温坪的菜长大的,他要通过当老师来回报生他养他的温坪。</p>
<p>  C 丰盛的伙食红火的学校</p>
<p>  老同事回忆与黄敦全共事的日子</p>
<p>  在温坪村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几间土房和瓦房错落而建。其中有一间土房,这是温坪小学的旧址。</p>
<p>昨日中午,记者来到温坪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一长排房子,旁边的都垮掉了,只剩下这一间,现在住着一户村民。</p>
<p>在旧址附近,有一片大约0.2亩的菜地,这里曾是温坪小学老师们辛勤劳作的地方。</p>
<p>70岁的龙顺祯是温坪小学的退休教师,他和黄敦全长期共事,直到2003年退休。</p>
<p>想起和黄敦全一起在温坪小学的时光,他用4个字形容那段日子——红红火火。</p>
<p>龙顺祯说,那片空地曾是学校的菜地,起初由全校老师负责耕种。可那时是吃大锅饭,时间长了,有的老师指望别人种地,自己不干了。</p>
<p>老师们原本都在学校吃饭,考试前,学生中午也不回家。眼看菜地越来越荒芜,师生的饮食越来越差。黄敦全大胆想出一个办法——“包产到户”。</p>
<p>当年,学校有6名教师,黄敦全便把菜地分成6份,每位老师负责一块地。由老师们轮流做饭,一人负责一天的伙食,材料是自己菜地里的菜。</p>
<p>从此,老师们不再懈怠,因为一天没有菜吃,其他老师就会“怪罪”他。</p>
<p>为了给老师们做好榜样,黄敦全特意把自己安排在周一。</p>
<p>没过多久,学校的菜园果实累累。南瓜、白菜、萝卜……师生们的伙食也越来越好,教学、种地,都是一片红红火火。</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2 22: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