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评论员千剑</p>
<p>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可以坚守到什么时候?平凡人带来的感动,可以弹奏出什么样的生命赞歌?</p>
<p>走近“鄂北师魂”黄敦全,我们找到了答案。</p>
<p>黄敦全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师,他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光环,然而他39年执守三尺讲台的点点滴滴,他贴钱为学生摆渡做饭的艰苦岁月,他诲人不倦直至不幸病倒的辛酸历程,他身上散发出的大爱的光辉,催促我们一次次含泪提笔,将聚焦的目光对准这位可敬的老人。</p>
<p>39年,黄敦全育人无数。在野兽出没的大山深处,他用双脚丈量生命的长度;在水流湍急的河滩险径,他用渡船刻写职业的忠诚;在寂寞孤灯的偏僻乡村,他瘦弱的双肩为孩子们撑起幸福的天空,用自己的清贫换来童心的丰富……</p>
<p>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韧性!这是怎样辛劳的付出!这是一颗多么滚烫的赤诚之心!</p>
<p>黄老师生病之后,他的一名学生写诗赞道:您不是父亲,却有父亲的伟岸;您不是母亲,却有母亲的慈祥;您有山一样的脊梁,您有海一样的胸膛……</p>
<p>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谓也。但是我们感到,黄敦全39年的职业生涯,早已超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最远边界。他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下的是知识,也写下了幼小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在土地上一锄一耙种下的是口粮,也播撒着孕育栋梁的希望;他对学生嘘寒问暖留下的是关爱,也让那些留守儿童享受到父母之外的脉脉温情。</p>
<p>教书之职,他尽力了;育人之责,他尽全了。当师道浸入爱的海洋,教育变得如沐春风;当无私撒向山村的角角落落,真爱的火种向此而生;当奉献成为最大追求,师者的尊严如丰碑矗立。</p>
<p>诗人艾青曾如此叩问自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面对黄敦全的羸病之躯,你也许会想,他对学生的爱为什么如此深沉?因为对他而言,爱学生是为师的天职。把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学生,使无助者得到力量,使悲伤者露出笑颜,使我们脚下的土地充满乐趣,这就是黄敦全鞠躬尽瘁谱写的爱的宣言。</p>
<p>相关报道见今日03、04版</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