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98|回复: 0

我们期待血脉亲情的融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5 10: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楚天都市报讯 《东莞时报》评论员盛翔</p>
<p>20年前,丈夫突然离世留下3个不满10岁的孩子,迫于生活压力,她把二儿子送出了家门;</p>
<p>20年后,她终于电话联系到了在东莞的儿子,但电话另一端却是这样冷淡的声音,“对不起,你找错人了!”</p>
<p>前天下午5时,52岁的湖北妇女黄腊姣来到了东莞,期待着儿子荣顺波能给她一个当面说对不起的机会(见本报13日报道)。</p>
<p>不记得看过多少个这样的悲情故事了:先是父母迫于无奈将孩子送走,然后是若干年后,思念和悔恨渴望着再度续上当年那段被亲手拆散的亲情。</p>
<p>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父母渴望得到男孩,从而将女孩送人。但荣顺波的妈妈显然更值得我们同情和谅解:一个农村女人独自面对3个不到10岁的孩子,是配得上“不是实在没法子谁愿意将亲生骨肉送人”这样的“辩解”的。</p>
<p>可即便如此,感觉自己像“礼物”一样送走的儿子,幼年累积至今的创伤和愤怒,也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毕竟,被送的孩子被亲人抛弃了。</p>
<p>像荣顺波这样,被送后又被再次“转手”,可以想见他心里的恨。</p>
<p>他会想:为什么别的孩子都有完整的家庭,自己却被母亲亲手送人?那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心结,别人无法体会。</p>
<p>母亲与儿子,究竟谁是谁非?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作出公正的评价,只能说造化弄人,让两个可怜的人承受了世间的痛楚。</p>
<p>千里迢迢来相认,儿子泪眼冰释前嫌。我们一直盼望着这个美好的结局,但事实并非如此。</p>
<p>这个愿望看似简单无比,但我们深知,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时间。</p>
<p>当初亲情的撕断,经历了长期的撕心裂肺。正如当初一样,如今想要融合,同样免不了耗费一定的时间,免不了经历一番苦苦的挣扎。</p>
<p>血脉相连,儿子永远都是儿子。孩子送出多少年,母亲后悔了多少年;同样,因为割不断的血脉,母亲永远都是母亲,而不会是仇人,有时候嘴上所说但不等于内心所想,反而是话语越决绝思念越久长。</p>
<p>我相信,那个给了你生命的人,面对骨肉之心必定是柔软的,尽管她们可能在困境面前软弱过甚至错误过。</p>
<p>拒绝千里迢迢赶来相认的母亲,这个场景十分残忍,甚至让采访的记者都觉得他们可怜。</p>
<p>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满溢真情的东莞,期待见证一场血脉亲情的融合。这个伤心的开始,也许是漫漫亲情融合旅程的开端。</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4 16: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