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06|回复: 0

啊,半脊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8 13: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8/RB012808_5.jpg"></p>
<p>攀登半脊峰 山河 提供</p>
<p>  山河</p>
<p>  从半脊峰回到襄樊已经好几天了,但背着沉重的登山包,步履蹒跚地沿着大雪坡下撤的情景依然时时出现在梦境里。</p>
<p>  半脊峰属于邛崃山脉,位于四川阿坝州理县毕棚沟风景区深处,海拔高度5430米,其5000米附近之上终年被冰川覆盖。</p>
<p>  作为襄樊的一名登山爱好者,去年12月25日,在襄樊因纽特户外的帮助下,我开始了登山之旅。下午两点,我和天津朋友雷和老盐、成都朋友张钧来到阿坝州理县朴头乡的高山向导高松家,简短寒暄、吃过午饭后,我们迅速清理好个人及公用装备,乘坐一辆小面包车来到毕棚沟风景区深处的上海子接待站。这里海拔3570米,冬季大雪数月不化,气温在摄氏零下10度以下,根本没有游客来这里,只有2个工作人员留守,我们这次登山活动便以此地为大本营。下午5点半到达,飘起了雪花,我们几人没耽误一分钟,立即以高松为核心,练习绳结技术,加强彼此间的熟悉。攀登技术型雪山,这是必须的。晚上9时许雪停了,繁星满天。当夜就在接待站的椅子上展开防潮垫、睡袋过第一夜,同时祈祷着后几天能继续好天气。</p>
<p>  26日上午,分装好所有装备后,我们9点离开大本营,向海拔4390米的C1(即第一营地)进发。上山坡度约40度,积雪一尺多厚。随着高度的上升,沿山坡依次穿过红杉林、高山杜鹃林,然后是乱石坡。我们非常小心地绕开结冰路面,避免摔倒受伤。中午一点半到达了一处被厚厚积雪覆盖的开阔地,这就是第一营地所在地了。我们迅速建立了一顶炊事帐和一顶5人休息帐。然后张钧整理物资装备,准备晚饭,我们另外4人则抓紧时间操练滑坠制动和接组技术。第一营地气温大约在摄氏零下20度左右,非常寒冷,人在帐篷外只要不活动,根本呆不住。</p>
<p>  27日天气继续晴朗,因为天气好,队员状态也不错,我们没有着急,留下不需要带的物资,快10点了才向第二营地进发。传统的第二营地就在上方海拔5080米的冰川上,从第一营地到第二营地先是爬上一个小雪坡,走过一片开阔地,然后开始爬漫长的被积雪覆盖的碎石坡。这种地形很多时候难以辨别落脚点下面是石头还是石头间隙,通常的办法就是使用70厘米的长冰镐往雪层下探,遇着石头便可以踩,冰镐没柄还探不到底的就要小心避过;另一种方法就是踩着前面队员的脚印走,但这也不保险,因为大家体重和步态不同,像我这种块头稍大的踩上别人的脚印,也有可能会落入雪坑,一下子积雪到胸口,要慢慢“游泳”出来。如果掉落的是雪面下比较小的岩隙就更倒霉了,或许会稍稍卡一下不方便爬出来,或者身体被刮得生疼。总之免不了一番苦头。队员们都没有说话,只听见冰镐柄尖碰到雪下岩石发出的叮当声,很快到了下午。碎石坡爬完,是一面40度左右的大雪坡,上面就是冰川了。为应付可能发生的险情,我们开始结组上攀。积雪常常深达胸部,爬起来非常吃力。身材较小的雷吃尽了苦头。到最后天色渐暗,风从冰川上吹来。高松不断催促我们加快速度。队员体力渐渐不支,使用结组绳相互拉扯帮助,终于在晚上快8点时到达一处坡度稍缓的地方,决定就地建立C2过夜。</p>
<p>  此处实际上位于冰舌部,海拔表显示4920米,隐约可见上方10米处就是一条冰裂缝。高松一解开结组绳就用冰镐不停地挖雪平整雪地,并大声要我们快整理装备,说风力马上就会变得很大。事实正是如此,在我们刚刚拉扯起帐篷时狂风大作了,气温低得可怕,人难以在帐篷外站立。我们一个接一个匍匐进帐篷,马上钻进睡袋取暖,过了20分钟左右,身上才暖和起来。要知道我带的可是一条极限温标达摄氏零下45度的羽绒睡袋啊!5个人在帐篷里相互紧紧挤挨着取暖,然后化雪烧水。才发现背上来的小罐瓦斯也被冻住了,好在高松随身带着火石,用火石将打火机燃着,再用打火机烤气罐,最终解决了问题。我已经累得不行,勉强吃了几口方便米饭,倒头便睡。</p>
<p>  狂风撕扯着帐篷,我们把长冰镐全部当做地钉使用,深深踩进了雪层,加上5个人的体重,帐篷当然是安全的。问题是,人呼出的热气不断在帐内结霜,随着帐篷的抖动,冰霜纷纷落在脸上,也只能不管不顾了。如此挨过一夜。</p>
<p>  28日早晨醒来,听到外面依然风声咆哮,知道不能出去活动,便懒得抬手看表,甚至眼睛都懒得睁开。高松和张钧弄好方便米饭,我也只象征性的吃了几口。高松说:“气温太低,今天无论如何要撤到第一营地,否则人会受不了。”</p>
<p>  9点多风减弱了些,我们决定继续攀登。往高山靴上上冰爪,手指接触那钢铁玩意简直要被粘住!在冰川上结组上攀,不到半小时又刮起大风,硬雪粒打在头盔上发出叮当的声音,吹在脸上那真如刀割!结组绳连接着地上的雪粒,一会就被冻住了。</p>
<p>  中午1点半,我们勉强爬到海拔5100多米,高松当即决定开始下撤。虽然没有登顶,但目睹了沿途看似亘古不变的冰川近年因环境的变化,也避免不了退缩的命运,默默地用它自己的方式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不由让人思考良多。</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4 09: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