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踏进大学3个多月了,回想这个夏天的一幕幕,我的心里依然充满着对你们以及家乡人民的感激之情……”</p>
<p>近日,一封远从吉林长春的来信寄到了本报编辑部。写信的人是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大一学生张仕瑞。</p>
<p>信中,张仕瑞说,去年8月,她受到了本报“帮贫困生圆大学梦”活动的资助,写信来是想汇报自己半学期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表达对所有好心人的感谢。</p>
<p>张仕瑞家住保康县马良镇曾家垭村,2009年她以559分的成绩,从保康县一中考上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她的姐姐张仕敏,2008年考取清华大学。</p>
<p>姐妹俩的父亲患椎间盘突出多年,家里所有的农活靠体质差的母亲独自承担。高考结束后,为了筹集学费,张仕瑞还在襄樊一家餐馆打了一个月工。“当我和家人正在为高额的学费发愁时,你们和家乡的企业、团体、好心人士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信中,张仕瑞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她受资助的一幕。</p>
<p>昨日,张仕瑞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进入大学的近半年来,她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每天6点半起床,7点早自习。除了专业学习外,她还参加了学校的西班牙语社团,自学西班牙语。</p>
<p>大学生活让张仕瑞感到新奇。她说,她第一次在东北过冬,最冷时零下30多度,置身冰天雪地中,她兴奋不已。为了御寒,半学期来,她只花100多元买了1件羽绒服,就再没购置过新衣物。</p>
<p>20日,张仕瑞结束了期末考试,到北京和姐姐会合。姐妹俩近日打算一起回家。</p>
<p>电话里,张仕瑞委托本报感谢家乡人民,她将用最好的学习成绩,回报每一位爱心人士。 记者邹琪</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