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闵 君</p>
<p> 毕业于南京某知名高校法律系、现为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叶满天认为,有16个汉字歧视女性,误导儿童人生观,应该加以改造,引起网友争议。这16汉字是: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嫖。</p>
<p> 这名律师未免“望字生义”,利用拆字的游戏思维,几乎达到钻牛角尖的地步,比如他“建议‘奸’改为‘犭行’,可以向所有人表明‘犭行’是一种兽行。我相信更改这个字可以减少百分之二十的强奸犯罪”。有网友就这么质问:“照你这般,改的汉字多了去啦,那些不识字的强奸犯,又咋解释?一派胡言。”文明不会因为某些字写法的改变而改变,这质疑击中了要害。</p>
<p> 历史上有几人因汉字的写法犯罪,哪个朝代因汉字变化而进步?不难发现,这名律师是中了“拆字毒”,拆字是游戏,甚至是迷信,其意不在字,而在字外,当不得真。作为象形字,汉字的形成确受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诸多影响,但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其义也在社会进步中逐渐游离造字时的本义,特别是歧视与偏见被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何况在法律健全、道德制约等的今天,要说改字有利于遵纪守法,显然荒诞可笑。</p>
<p> 果真按照律师的这种思维,要改的字太多了。如“男”,凭什么男人就该在“田”里出“力”?如“妈”,为什么“女”而且“马”?如“家”,怎么能说“宀”(房子)下有“豕”(猪)?这样拆下去,恐怕能用的汉字没几个,得寻找新的汉字体系了。其他语种也有相同的问题,如英语单词“woman”(女人),“女人”该独立,干嘛离不开“man”(男人)?由此联想下去,不只是汉字体系要改变,人类创造的任何语言,都需要改变。果真如此,人类的文字都得更改,这世界岂不乱了套!</p>
<p> 过度解读汉字结构,必然远离文字的本质。文字不同于语言、文章,其本质是“代表语言”,即能够读出来,通俗地理解,即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离开符号特征,以道德、法律等因素过度解读,并据此修改,势必破坏文字体系,必然造成社会认知误区,形成文字混乱,上世纪实行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实行没多长时间便被废除,除了为简化而简化的原因,也有“望字生义”的问题,这次简化成为汉字变迁史上的败笔。</p>
<p> 文明与法制的建设与进步需要通过细节实现,不过,并非必然的细节,改得再多也没有价值。不只是如此,这些无价值的改变还会对既有文明或文化造成伤害,并终将成为文明史上的笑柄。借文字构造做文章便是其中之一。</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