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王夕平</p>
<p>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樊城马道口当铺街住有几十户人家。为了谋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领。住我家对门的王奶奶,职业独特而平凡,是马道口唯一挑卖水的。那时候,居民家中没自来水,各户都备有一口大缸,用于盛水。水从哪里来?主要从汉江里挑,少数地方也挑井水。有些居民,或因年老体弱,或因别的原因,不能亲自打水,就要花钱请人,因此挑水卖这个职业就成了老襄樊不可或缺的一行。</p>
<p> 马道口的居民对王奶奶都很熟悉。她生于1900年,贫苦农家出身。按封建规矩,姑娘家从小都得缠足,可她没有,所以身高1.70米还多,到老都是一双大脚。上世纪50年代,她丈夫因病去世,女儿也出嫁了,王奶奶与儿子来宝相依为命。</p>
<p> 1973年,王奶奶73岁了,头发几乎全白,梳理得不太整齐的长发在脑后挽着一个圆柱状的发髻;一双眼睛已经浑浊,脸上的皮肤松弛;经常身穿补丁摞补丁的灰布衣服,小腿上缠着绑腿,一双大脚穿一双草鞋。每天挑着沉重的担子,两只粗壮的大手各抓一根桶绳,迈着蹒跚的步子,穿街过巷,笑呵呵地给顾客送水。邻居们说:王奶奶说话声音虽然还是那么洪亮,但毕竟年岁大了,再给人挑水不安全;应该放下担子,颐养天年了。这是外人的看法,王奶奶却依然故我。她就是放不下肩上的担子。不论春夏秋冬,也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人请她,她照旧帮人挑水。好心的邻居们可怜王奶奶,有时每担水多给一分钱,可王奶奶坚决不要,每担仍旧只收一分钱。</p>
<p> 一次,王奶奶在送水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家躺了好几天。孝心的来宝便抓住机会劝道:“妈,您岁数大了,儿子能养活你!”王奶奶不服老:“一辈子挑习惯了,能挑一天就再挑一天,实在挑不动了再说。”</p>
<p> 这年夏季的一天,趁儿子不在家,王奶奶又去给人挑水,快到中午的时候,正好被儿子撞见。不由分说,来宝一把夺过母亲肩上的扁担,泼掉桶里的水,然后把两只木水桶砸了个稀巴烂:“看你还去挑水!”</p>
<p> 儿子的孝心,却未能慰藉母亲的一番苦心。你砸碎的是水桶吗?你砸碎的是母亲的精神寄托,是母亲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两只木桶被儿子砸烂了,王奶奶的心也碎了。王奶奶当即倒了下去,而且再也没起来了。当时不懂事的我和许多邻居小朋友围在王奶奶家看热闹,见她两眼睁得大大的,向上直直地盯着屋顶上的天花板……</p>
<p> 来宝安葬好母亲后,在整理老人家床铺时,发现床铺板与支床的条凳之间,压着许多10元一张的人民币。来宝数了数,不多不少,整整300元!300元哪!这是母亲一分一分地攒起来的呀!一分到一角,一角到一元……这是3万担水换来的啊!手捧这300元钱,来宝百感交集,悲痛万分。</p>
<p> 王奶奶去世后,居民家也陆续用上了自来水,马道口再也没有挑卖水的了。</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