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00|回复: 0

看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14: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散文林大学</p>
<p>  也许是一种缘分,近些年,愈发喜欢上了戏曲。越剧成为首选,京剧自然也常看,即使偶遇老版的韶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类,也同样一往情深,那委婉舒展的曲调、激昂慷慨的唱腔令人振奋。虽然不在剧院,却有优越于影剧院的乐趣。每当从妻子手里要过遥控器、调到戏剧台,一遇到挥刀武打的场面,妻子就会脱口而出:“又是《三岔口》……”;并且时常唠叨 : “ 看 来 是 上 岁 数了!……”她像许多人一样,总认为迷上看戏就像“怀旧”一样,是进入“老境”的信号。</p>
<p>  其实,我小时候就时常看戏。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大人到五六里外、檀溪乡政府看戏自是常事;摸黑翻山越岭到隆中附近的广德寺看戏亦不新鲜。当然那都是看热闹,可热闹看得多了,自然也会看出一点儿“门道”。少年时看过的《刘海砍柴》、《打渔杀家》,有些情节印象极深。</p>
<p>  少年时,城乡百废待兴、交流活跃,每到过年几乎是天天看戏。有本市的剧组,也有外来的剧团,多是一些曲剧折子戏。现已记不清时常变换的剧目了。看的次数最多的是:一个小姑娘把一个“逃难”的人藏在一口大木箱里,躲过了官兵的搜捕,却又被她回家取伞的“丑角”哥哥发现,引起的一段故事。看的遍数多了,知道戏名叫《柜中缘》,逃难的人叫岳雷。我还曾疑惑,“柜中缘”咋把人藏在箱子里呢?</p>
<p>  过年看戏大多是在白天,在“麒麟店”一座古庙前一个很大的土戏台上。偶尔晚上演戏,台口上方挂着两盏汽灯,戏台上如同白昼。而“布景”很简陋;演员水平也大多是公社级的;乐队主要是大弦、二胡、笛子和一支唢呐;打击乐却很齐全。开场前的“打闹台”犹为热烈,一阵紧似一阵,就像为观众驱寒提神;又仿佛上课前的预备铃,喧闹的台下便渐渐地安静下来。附近尚未出门的人,便赶紧锁门往戏场里赶。丰子恺先生有幅漫画《锣鼓响》,画面上一个小儿拉着手执蒲扇的老人目向远方,寥寥数笔,活脱画出了小儿看戏的急迫心情。笔墨传神,时代气息浓郁。</p>
<p>  偶尔有专业的戏班唱戏,老早便有消息传播。演出那天,各家便先有一人,搬着长凳早早到“剧场”抢位置,占好地场。若是在晚上演出,就要早早吃饭,全家老少一齐出动,直到“谢台”,人们才顶着寒风、携幼扶老,欢声笑语洒满一路。</p>
<p>  上小学时,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总要在远郊的舅舅家小住,也是天天看戏。看戏的地方叫“白庙”,水平还比较“专业”;那是区、县级的剧团,大约是《白蛇传》、《武松》之类,戏台同样在露天。戏场周围散布着零星卖玩具的小贩,我和表姐弟们都是一边啃着甘蔗,一边嬉戏、一边心不在焉地看戏。有趣的是有一次在一个舅舅家做客,竟和白天戏中的“才子佳人”同桌吃饭,原来他们也是我远房的舅舅舅母。正所谓“台上莫漫夸,得意无非顷刻事;眼前何足论,下场还是普通人”。</p>
<p>  稍长又在电影上看过《秦香莲》、《打金枝》、《火焰驹》之类,一部电影一看就是好几遍,戏中的有些情节历久不忘。特别是韩琪持刀追杀秦香莲,在破庙内义释香莲母女,自杀身亡的情节,至今都还历历在目。</p>
<p>  小时候身居乡下,却也有过在剧院看戏的经历。刚上学的那年春节,大嫂曾带着我和一个堂姐,到当时在印刷厂工作的大哥那儿探亲。那是我第一次坐木船过江,嫂子还教我往河里投下一枚硬币。到了住地,下午大哥就请我们看戏,地点是解放桥的老剧院。剧院门前人山人海,五颜六色的气球随处飘动,周围鞭炮声时断时续。那天的剧目是《战宛城》,印象最深的是典韦醉酒后“马童”盗取双枪的情节,还有城门上失火、救火的场景。眼界初开,那布景、道具、焰火几可乱真。真是“三五人千军万马,五七步万水千山。”后来即使在成年人面前也能描述的头头是道儿。</p>
<p>  上中学时,学校也曾组织在当时的地区礼堂看过《南海长城》之类的现代剧,虽然还写过作文,印象反不如儿时看戏的深刻。</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3 01: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