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04|回复: 0

襄樊的“气象先生”与“气象小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14: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25/2999_201001251405261xhFw.jpg"></p>
<p>气象播报员在摄影棚 本报记者余翔摄</p>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25/2999_201001251405262GJXJ.jpg"></p>
<p>气象播报员,从左到右依次为靳琨、陈艳和马强 本报记者余翔摄</p>
<p>  □本报通讯员黄艳斌 记者曲慧</p>
<p>  每晚6时55分,他们准时出现在襄樊电视台1频道“天气预报”栏目,与观众“谈天”。虽然露面的时间仅30多秒,可他们已经成了观众的老朋友。2009年1月1日,襄樊“气象预报”节目改版,“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首次走上了银幕。一年过去了,老百姓们对银屏上的三位气象播报员已逐渐熟悉,镜头下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他们每天的工作又是怎样进行的?</p>
<p>  从“气象盲”到“气象迷”</p>
<p>  2007年,市气象局要建立全数字化的气象影视演播系统,正式向社会招聘三名气象播报员,一时间,报名者云集,前后共有100多名应聘者。在经过个人简介、才艺展示和专业技术考核等层层筛选后,陈艳、靳琨和马强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p>
<p>  陈艳,29岁,襄樊人,曾在宜昌一家媒体从事编辑工作;靳琨,24岁,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在武汉当文艺兵,擅长通俗歌曲的演唱;马强,28岁,曾在宜城电视台担任了3年的新闻节目主持人。</p>
<p>  说起专业的气象术语,三人都是门外汉。“一开始的时候,好多专业术语都不懂,比如‘高空低槽’‘高压脊’,不懂就学啊”,马强告诉记者,刚开始,影视中心的相关设备还没到位,空当时间正是他们三个人苦学气象知识的好机会。除了到省气象局参加培训、自学气象专业书籍外,中心负责人还带着他们到各县市学习。</p>
<p>  “气象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特别是农业生产。襄樊是个农业大市,如果遇到特别的天气,首先要考虑到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不懂得农业知识就无法播报,所以必须到田间地头观察,这样更直观。”就这样,夏种秋收、冰雹发生、旱情严重时,三名“预备主持人”会到宜城、南漳、老河口等地现场观测,为预报节目播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现在的马强,由于职业关系,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一次,一场雨夹雪后,马强清晨上班时发现车被冻住了,他首先想到的是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心里开始编辑这一天的气象预报词该怎么写。这也成了三名播报员的职业习惯,用自己的感受来编写预报词。</p>
<p>  幕后的酸甜苦辣</p>
<p>  1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气象局八楼的气象影视服务中心,三名气象播报员正在分析当天的气象预报资料,准备下午的节目录制。虽然录制从下午4点才开始,播报稿则从上午就开始编写了。陈艳说:“所有的播音稿都是我们自己根据天气资料写的,因此准备工作很重要。”</p>
<p>  演播间里,一块蓝色的幕墙占据了一整面墙。气象播报员们就是站在这块幕墙前主持节目。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播报员背后的襄樊地图,实际上是后期合成的。在拍摄的时候,播报员的手指的是蓝色幕墙上的空景,他们需要根据自己面前和左前方两台电视里的合成图像,来估计手指向的位置。</p>
<p>  手的姿势也是一个难点。手心是向内好看,还是向外好看?陈艳和靳琨反复对照中央电视台气象播报员的动作进行练习,然后一遍一遍地在屏幕上分析、揣摩,这才让一个简单的指图动作自然好看。</p>
<p>  要想当好一名播报员,必须有自己的特点,经过一年的磨合,三名播报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陈艳的主持词与生活密切联系,用词较活,马强对天气趋势的关注较多,而靳琨的风格则活泼外向。</p>
<p>  气象播报员的工作并非仅限于室内。整个节目组除了三名播报员,就只有一位技术人员,于是很多外景都需要播报员自己去采集。当冰雹、暴雪等极端天气发生,他们就得及时跑外景,确保给观众发回一线的报道。作为唯一的一名“气象先生”,马强成为了跑外景的主力。</p>
<p>  去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城市多处内涝,庞公路涵洞处积水严重。马强扛起了摄像机,和影视中心的领导一起来到内涝现场制作节目。当时积水齐腰深,他不得不在污水中坚持工作,回来后,身上出了红疹,痒了好几天。</p>
<p>  除了日常的播报工作,三位主持人还轮流担任“气象大使”,进社区、进学校普及气象知识。中心副主任徐辉告诉记者:“气象节目主持人不能只呆在演播间,而是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气象、关注气象。”</p>
<p>  压力与动力同在</p>
<p>  镜头前的形象虽然光彩照人,而一层又一层的妆容却令两位“气象小姐”烦恼不已。镜头前的妆与生活妆不同,要画得格外浓,上镜时才会好看。为此,在上镜前,她们至少要上两层粉底、两层粉,这让从小在北方长大的靳琨格外不适应。</p>
<p>  女播报员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观众对其形象的要求,衣服穿得合不合体,发型是否适合,和天气一样是观众讨论的话题。没有形象设计师,主持人的衣着、妆容全靠自己打理。为了节省时间,靳琨和陈艳通常使用假发,而服装,对她们来说是个难题。</p>
<p>  起初有商家赞助过一段时间的服装,但提供的职业装对靳琨和陈艳来说过于老气,服装的型号也不太合适。上镜的服装既要体现职业特征,又要时尚大方,“气象小姐”们干脆自己选购。</p>
<p>  有一次陈艳上镜时穿了一件红色的羊绒衫,第二天有人说颜色鲜艳,很漂亮,也有人说看不出什么质地,不好看。陈艳表示:“这说明众口难调,天气预报的观众很多,各有各的欣赏角度,大家关注主持人,这是件好事,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改进,希望尽量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现在播报员在1频道的着装以职业装为主,而在2频道的“旅游气象站”栏目,他们则尝试着穿衬衣、毛衫、T恤等各类服装。</p>
<p>  目前,市气象台正酝酿着改版襄樊电视台1频道“襄樊新闻”栏目后的天气预报,准备分两个不同时段使用不同的播报员,在着装、播报风格上也有所区别。这将对气象播报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三个播报员各有感受:</p>
<p>  马强:“天气预报这档节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希望自己能及时给观众带来最新的气象信息,对工农业生产、市民生活提供及时的服务。”</p>
<p>  靳琨:“虽然压力很大,但从这个岗位我收获很多,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带给观众。”</p>
<p>  陈艳:“希望社会各界和越来越多的观众来关注我们的节目,并参与进来,让我们的节目更生动、更活泼、更丰富多彩,成为市民生活的必需品。”</p>
<p>【打印】【关闭】</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2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