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91|回复: 0

“网上自诊”受追捧方便背后隐患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 12: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23/2999_201001231208441HxHK.jpg"></p>
<p>资料图片</p>
<p>  如今,很多网民习惯了“无所不用其搜”,凡事先在网络上搜搜,不少年轻网民一旦出现头疼脑热,首选不是去医院就诊,而是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网上自诊”。他们感觉,让网上医生针对症状开出药方,既省时又省钱。然而,记者经调查发现,这个方便的就诊模式背后,隐藏着谋人钱财的“陷阱”——</p>
<p>  □本报记者庚耘</p>
<p>  A “网上自诊”缘于看病贵</p>
<p>  为何“网上自诊”会如此受热捧?许多市民认为,虽说现如今“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有所缓解,但到医院看一次病还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年轻一族熟悉网络,患了小病自然就热衷“网上自诊”。</p>
<p>  市中心医院一位医生则认为,“网上自诊”的风靡更多地反映出了人们对时下医疗现状的不满。他说,并不是年轻一族真的很喜欢“网上自诊”,而是去医院太麻烦,“看病难”“看病贵”让他们选择了网络。</p>
<p>  这名医生介绍,通常情况下,相同的药,医院的价格比药店的贵,这造成了年轻人倾向于“网上自诊”。他说:“‘网上自诊’的狂热最终还是因为时下医疗体制的不健全。”</p>
<p>  B 提供自诊还是摆摊设托?</p>
<p>  目前,开设“网上自诊”的大多是私立医院,公立医院的网站上则很少有在线诊断的。“网上自诊”会不会是一些医院或个人有意设立的托呢?彭小姐前几天得了妇科病,网上的在线医生听了彭小姐的叙述后,强烈建议彭小姐到某专科医院治疗。她说:“当时说得我都有点心慌了,后来我去了家三甲医院,检查结果却说问题并不大。我感觉他们是医托。”</p>
<p>  市中医医院肛肠科的张主任则对“网上自诊”的一些检查方法表示质疑。他以痔疮和直肠癌的判断为例告诉记者,网上有关“痔疮和直肠癌的判断”这样描述:“用手指伸入肛门内检查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检查后,指套上沾有血液、脓液和黏液者,则极可能患上了直肠癌。”张主任说,这种自我诊断的确没错,但“指套上沾有血液、脓液和黏液”已经是比较严重的直肠癌症状了。再者,患者自我判断,很难分清血液、脓液和黏液。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网上的这些医疗知识,就会贻误治疗。</p>
<p>  C 医生资质和问诊片面成为就诊隐患</p>
<p>  记者登录网站搜索“寻医问药”,发现有上百个问诊网站。在这些网站上注册为医生,不需要登记医师证号和个人身份证号码,而只是输入姓名和邮箱。整个注册过程只用了3分钟。记者疑惑,不用提交“医师执业资格许可证”,如何保证网站的医生是真医生?</p>
<p>  除此之外,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医学人士认为,“网上自诊”还存在众多的隐患:首先,医生只是对患者所描述的症状进行分析,不能面对面进行交流,不能准确判断病症;其次,一旦网络医生判断有误,给了患者错误的信息,就有可能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延误,“误诊”率很高。“如果单凭患者在电脑上输入的几个症状就下结论给出处方,这样做对患者是不负责任的。”市中医医院中医专家、副院长胡思荣说,每一种疾病会表现出多种症状,每一种症状又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有时症状是一种假象,有些医生当面还能误诊,更别提不见病人的网络了。</p>
<p>  D “自诊”出现“误诊”维权难</p>
<p>  网上就诊有一定的虚拟性,由此产生的纠纷如何处理,责任如何承担?记者注意到,不少医疗卫生网站都有类似的提示: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专家的回复只是给您提供参考意见,不能代替临床诊断,最后确诊还请到相关医院就诊。</p>
<p>  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说,网上就医维权非常困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病人网上看病一旦诊断有误或自己吃了药产生严重后果,很难维权。</p>
<p>  对此,百龙律师事务所周俊律师认为,如果网站请来的专家进行网上诊疗,造成医疗纠纷的,网站应承担相应责任。而对于网站论坛内的信息要另当别论,网站对论坛内的信息仅有形式上的审查义务,只要能不违犯国家法律、禁止性规定以及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等内容即可,不负责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审查,至于网民因自己的辨别能力不足,使用这些信息而造成损失的,网站不承担责任。</p>
<p>  从2009年7月1日起,《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虽然对医疗保健信息的发布进行了规范,却没有对网上诊疗行为做出具体要求。也就是会说,“网医”仍处在监管之外。</p>
<p>  E</p>
<p>  卫生部早已叫停网上诊断</p>
<p>  从医多年的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胡思荣说,网上看病违反了医学常规,医生判断患者的病症,除了望闻问切,有时还要借助B超、心电图等辅助手段,所以任何网络咨询都不应该涉及疑难杂症和关乎生命安全的重大医学问题,而应主要提供一些保健服务类常识、信息及其解释。</p>
<p>  专家建议,喜欢网上问诊的市民,即便是微小的身体不适,对“网医”给出的药方也要多留个心眼,不妨多咨询一下医生。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救治。</p>
<p>  市卫生局医政科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对一些大型医院的专家而言,平日里医院的病人都看不过来,更没有时间去从事其他的诊疗活动。而医生进行网上诊断、网上治疗、网上开处方及网上做广告等行为也都被《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文禁止。《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p>
<p>【打印】【关闭】</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2 06: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