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地震是天灾,具有一定随机性。但相同烈度的地震却可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带来不同伤亡、不同悲剧。</p>
<p> 作个不太恰当的假设:倘使一周前的那场地震不是发生在海地,而是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一座城市,或许房屋倒塌不会以城市计,人员死伤不会以十万计。</p>
<p> 西方国家可以更多地在建筑设计中规定防震系数等安全人居因素,而大多数海地人仍处于低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阶段。</p>
<p> 继续细究下去,海地为何贫穷至此?</p>
<p> 美国著名政治漫画家、美国报刊漫画家协会主席特德拉尔撰文,写下了“为何我们手上沾满海地人鲜血”这样的文字,并冠以“海地地震,美国制造”的标题。</p>
<p> “海地震后的伤亡数字在不断更新,而受政府控制的美国媒体却在共用同一句背景介绍:海地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拉尔在开篇中这样写道,“切!我真想知道海地为什么会这么穷!”</p>
<p> “你也许会想,海地会富裕起来的,但事实是,它曾经让很多人已经富裕起来。”</p>
<p> “看看这些照片,(海地坍塌的)建筑物都是由空心煤渣砖和焦炭砖砌成,在地震带建筑施工中最需要的就是链接建材的钢筋,在富裕国家钢筋是施工硬性规定,尽管建筑在地震中可能受损,但不至于如此脆弱,”拉尔引用了一段英国北爱尔兰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主任桑迪斯德西的观点。</p>
<p> 在海地,“地震也许是一种随机,但伤亡却是一种注定。别去怪建筑质量,因为贫穷才是导致伤亡的最主要原因”。</p>
<p> 海地为什么会这么穷?</p>
<p> 拉尔说,故事得从1910年开始。</p>
<p> 1910年,一个名叫纽约国民城市银行的金融机构买下了当时海地唯一一家商业银行和最大金库——海地国家银行,当时,那家纽约国民城市银行,也就是后来响当当的花旗银行,对海地人打着漂亮的旗号说,美国人购买海地国家银行就是买走了海地全部债务。</p>
<p> 5年后,美国时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下令美军部队占领海地,声称“要保护美国人投资的海地”。</p>
<p> 海地,一个国家,成了美国人的投资品。</p>
<p> 拉尔讲述说,自1915年至1934年,美国在海地施行严格军事管制,“谋杀海地爱国者,将海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四成放进了美国银行家的口袋”。此外,海地人被禁止担任任何政府公职,为美国独裁统治海地近半个世纪打下基础。</p>
<p> 美国人直接控制海地金融直至1947年。“美国银行家和将军们吸干了海地人的血,致使海地社会动荡至1957年,尔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海地安插了一位终身独裁总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p>
<p> 拉尔说,杜瓦利埃1971年去世前,美国人就已经相中了他的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在美国影响下,小杜瓦利埃向美国货大敞国门,美国农产品在几乎没有关税的优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摧毁了海地本国农业。“一个曾经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就此破产,田地荒废,数十万农民流入太子港贫民窟。”</p>
<p>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