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7_5.jpg"></p>
<p>《原乡》的作者张富山。</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7_7.jpg"></p>
<p>《原乡》摄影作品选</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7_8.jpg"></p>
<p>《原乡》摄影作品选</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7_6.jpg"></p>
<p>《原乡》摄影作品选</p>
<p> 李俊勇</p>
<p> 宜城张富山的《原乡》是一本特别的图书,一本除了简单分类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的纪实类摄影集。审视单幅图片,似乎大多是生活中的七零八碎、熟视无睹的场景,也没有多少令人击节的摄影技巧和慑人心魄的光影效果,有的甚至朴实到信手咔嚓便可获得。然而,找一个有暖阳的冬日,用心把一幅幅图片串起来,再掩卷沉思,你会感到一阵心痛;再捧起这本图书,你分明会感到它的重量。</p>
<p> 面对生命和生活,我们都没有能力视若不见。面对生命和生活的再现,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一起紧张、一起呼吸,一起莞尔一笑,一起仰天长啸。</p>
<p> 这是一本记录人生命历程的图书。从产房第一声啼哭时的娇嫩脆弱,到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从中年的劳顿和收获,到老年的困惑与无助;从田间地头到城墙跟下,从大众精英到边缘人群,198张照片基本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画卷。芸芸众生,世间万象,作者以瞬间的抓拍定格,进而搜罗成册、精心编排,形象地展示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生活与生命。</p>
<p> 这又是一本记录人精神生活的图书。同地球上其他生灵相比,只有人类才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忙”。其实,我们忙的不仅仅是繁杂的事务,更主要是难以捋清的思绪;我们经常也喊“累”,其实累的不单单是身体,更多的是心灵的疲惫。生活中,我们更容易遗忘曾经的幸福,对过去的艰难却是刻骨铭心。当然,幸福是用来享受的,挥霍就挥霍了吧!对艰难的记忆与反刍才是我们应当珍视的精神财富。有基于此,作者把镜头更多对准生活的负面,注重对苦难的再现,以及人们对贫穷和困顿的抗争。人之一生,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灾难、困厄为伴,“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如何面对伴随我们一生的生存压力、情感困惑以及猝不及防的自然灾难?作者通过照片传达了他自己的思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思考空间。</p>
<p> 翻检全书,我们会发现表现少年和老年生活的照片占了绝大部分。少年时代,尽管有苦恼,也有艰难,但阳光、透明、纯真毕竟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词。而老年时代,固然有夕阳红透的瑰丽,但更为现实的却是因病痛与衰老带来的心灵软弱,“老小孩”言行便是老龄阶层生理和心理双重弱势的外在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两极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生的数十年里,经历的越多,思考越多,困惑越多,心灵随之越发柔软。因此,人们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安放之处。皈依对于很多人而言,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抗争,是在寻找静谧的环境和心灵的庇护,是一种对生命初始状态的顶礼膜拜,是在寻找回家的路。至于皈依哪个宗派,或许很多人并不在意或没有在意。他们在意的是皈依本身,是精神有个寄托。</p>
<p> 这还是一本展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图书。作者受过正规高等医学教育,曾经是一名救死扶伤的一线医生,每天都可能与生生死死零距离接触;做过行政领导工作,行政生涯使他更有机会站在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和审视人生。他还是一名出过多部文学作品的作家,一个北大学子、少年作家的父亲。更为独特的是,他还是一位与癌症病魔搏斗的生活勇士。正是这些独特而精彩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使他对生活本质把握更加准确,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更加深沉。这些作品正是他在对生活独具慧眼的观察后,在星星点点的生活瞬间影像里采撷着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意义。</p>
<p> “原乡”,想必是邓丽君那首《原乡人》带来的词汇。细究起来,原乡比故乡、家乡更能表达人对祖辈及自己生活原地的依附和依恋之情。从另一个层面讲,原乡也意味着生活的本真状态,包括幸福包括愉悦包括享乐,包括磨难包括挣扎包括奋争,当然更包括恬淡包括闲适包括宁静。作者以“原乡”为书名,不仅仅是因为他带着相机在他熟悉而且热爱的土地上不停奔走,更是因为是他对生活本真意义的不懈寻找与探索。“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在这部书里,我们分明读到了作者杞人忧天般的大智若愚,也读到了他随缘自适、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p>
<p> 作者在他另一部摄影作品《心若江河》里这样描述自己:“玩摄影5年有余,或赞,或诽,仍一意孤行。自认为不是拍照,而在言说。因之,他不在意相机,也不在意技巧。仅略知光影一二,而着意内容情感。”本书便是作者这段自白的最好诠释。摄影,当是带着情感的摄影人拍摄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情感的作品。从这批看似平常的照片中,也许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摄影的本真意义。</p>
<p> 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摄影技巧以外的缺憾的话,我总觉得少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死”。或许作者担心那些揪心的画面会增加读者的心理灰度,所以选择了小心翼翼地避开。其实,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生生死死的悲喜剧,世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死观。我们需要面对白衣天使迎接新生命的喜气,也需要有面对素裹孝子送别亡灵的勇气。当我们的心灵有了一个安放之处后,身体的安放也就无足轻重了。看一次这样的画面,会增加一份对死亡的思考与承受能力。正如作者在一篇与高考作文同题的随笔里所言,“一个人能真切地意识到人每天都站在天堂门口,我们生活得会更加坦然与从容。”向死而生,我们都得遵守、尊重生命的自然法则。既然无法选择逃避,我们唯有坦然面对。</p>
<p> 1300年前,初唐诗人宋之问在襄州北渡汉江时,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章:“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当我们走近精神的原乡,寻找生活的本质时,不也有同样的畏惧与慌乱么!</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