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19/2999_201001191443441WS3Z.jpg"></p>
<p>建设中的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资料图)</p>
<p> 一座328米的高楼将挺立在华西村的土地上,其高度目前在中国排名第八,被称作“空中华西村”。目前大楼正在紧张建设中,60层主楼已经封顶。按计划,20年前就已经住进别墅的华西村民们,即将完成居住质量的又一次提升——住进五星级的摩天大楼。然而,在这座摩天大楼不断增高的过程中,争议声四起:不切实际?面子工程?华西村究竟要干什么?</p>
<p> 空中华西村</p>
<p> “我们要建一个空中华西村!”吴仁宝说。吴仁宝,前任华西村老书记。他并不张扬的声调里,显示出不可动摇的自信:“花20多个亿建一座楼,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p>
<p> 从2007年8月8日打下第一根桩至今,华西摩天大楼的工期正在按照筹备办公室墙上的进度表稳步推进。施工24小时不间断进行,每天至少有1000人奋战在摩天楼的建设现场。按计划,大楼必须在明年6月试运行,10月正式投入使用。</p>
<p> 深圳帝王大厦的建造者,创造过“深圳速度”的中建二局,以10.6亿的要价成为摩天楼的承建方。玻璃外墙、水暖装修等工程,也被分包给同样在业界享有声誉的公司。目前,摩天大楼初见规模——60层高的主楼已经封顶,三足鼎立,托起一个巨大的球体,5个空中花园联通三足。</p>
<p> 这个设计方案,最终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胜出,缘于它的良好寓意——“华西明珠”的未来坚定稳固。</p>
<p> 吴仁宝向来提倡华西村的建筑美学是土洋结合,他笑称这是为了应付来视察的官僚主义者。“喜欢传统的人,我就让他看土的,喜欢现代的人,我就让他看洋的,要什么有什么。”按照项目规划,“空中华西村”一共74层,地下两层,地上72层,其中主楼60层,球体和颈部12层。</p>
<p> 这是一幢集居住、商务和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摩天楼。地下两层是设备间和车库,地上1到4层是公共区,包括会议室、娱乐中心和可容纳所有华西村村民同时就餐的大宴会厅。顶上的球体分为5层,最高层是每天可接待15000人次的观光平台。中间两层是餐厅,其中一层是旋转餐厅,规模世界最大。其余两层,是记载和展示华西荣誉的展览馆和设备间。</p>
<p> 每秒十米的高速电梯,将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把游客从底层送到观光平台。从4层到60层的主体建筑,将建成900多套公寓,提供给华西村村民居住。这些房间,将按照五星级宾馆标准装修。</p>
<p> “衣服直接送到洗衣房,吃饭直接到宴会厅,不用自己收拾房间,专业的酒店服务人员将为住户提供高档的服务。”华西村的村民们这样描述将来住进摩天楼的幸福生活。</p>
<p> 资金来源</p>
<p> 328米——目前,中国的土地上超过这个高度的大厦只有7座,全世界也仅有14座。曾经有村民建议,要建就建个全国第一高楼。吴仁宝不同意这种做法,一则出于资金的考虑,二则不符合他的处世哲学。他说:“我一向主张,华西村既不大好,又不小好,一年更比一年好。”“最初计划主楼建50层,在2011年为华西建村50年献礼,后来考虑到去年是建国60周年,改成了60层。”华西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郭定安说。</p>
<p> 建造一座328米高的摩天大楼,资金是首要问题。做事向来求稳的吴仁宝,不准备用银行一分钱。“25个亿的投入,相对目前华西村的经济实力,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2008年,华西村的净利润就已经达到35亿元。”吴仁宝说,所谓净利润,就是缴了税,给村民发了钱之后剩下来的可用资金。吴仁宝最初考虑由村委会出资,后来为了分解风险,也为了让村民享受到高楼盈利后的分红,吴仁宝提出“村民集资建设”的构想:按照拥有资产的情况,200个在华西村最富有的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成为摩天楼的业主和股东。</p>
<p> 对于华西村的村民而言,1000万并不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他们可以缴纳现金,也可以将自己在华西集团的股金,直接转为摩天楼的建设资金。</p>
<p> “村民们都很积极,争着要加入。”吴仁宝说,有些没有入选的人,后来还找过他说情。</p>
<p> 负责工程建设的郭定安说,到目前为止,资金已全部到账,按期完工没有任何问题。郭定安认为,对于一幢328米、装修豪华的摩天楼,25亿的投资并不算多。“在别的地方,至少30个亿。”郭定安说,之所以能节省成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土地是本村的集体用地,每亩的出让价格仅为20万元。二是30%以上的材料都由华西自己的企业,以接近成本的价格提供。</p>
<p> “说是25个亿的投资,其实很多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赚的。”华西村副书记孙海燕说。</p>
<p> 增地计划</p>
<p> “增地空中新农村”,这是吴仁宝给摩天楼取的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它显示了吴仁宝的政治智慧——打着节约利用土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旗帜,更易赢得官方的支持。“空中华西村”选址在华西中心村西南角,占地50余亩。这里是华西最早的工业区旧址,在建楼之前已经完成搬迁。华西村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74层的摩天大楼为华西村节省了近400亩土地,相当于十分之三个华西村。</p>
<p> 全国闻名的华西村,土地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炼钢、纺织等产业,仍然是华西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人口增加带来的住宅面积需求和第二产业扩张需要的厂房,都使土地成为华西村发展的约束力。</p>
<p> 吴仁宝通过各种努力,为华西村的发展寻找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从2001年开始,根据江阴市的政策,通过土地流转,华西村陆续和周边13个行政村置换了土地,联合组成“大华西”。原来的华西村被称为中心村,新合并进来的村子被称为周边村,土地面积增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从原来的近2000人增加到3.5万人。</p>
<p> 整个“大华西”,被“一山一河”分隔成三个功能区。龙砂山以北是农业区,张家港河以南是工业区,中间是生活区。吴仁宝说,为了解决土地给发展带来的约束,华西村想了很多办法,而向高空发展的摩天大楼,让华西的“增地计划”获得了新的可能。</p>
<p> 摩天楼效应</p>
<p> 华西村建造摩天大楼的消息传开之后,在深交所上市的“华西村”股票的股价一路攀升,还有股民专门打电话,询问摩天大楼的建造情况。</p>
<p> 未来,摩天大楼的产权将归属200个出资人业主。他们将组建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聘请专业的酒店管理机构,为业主提供贵宾级服务。除了出资的200个人可以免费得到一套五星级公寓房外,其他房间也将对外出售或者作为宾馆客房使用,“有钱的人都可以来买”。</p>
<p> 除了这些可以预期的回报,摩天大楼的符号意义和由此产生的“名片”效应,对于图谋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的华西村而言,意义重大。在对摩天楼未来盈利模式的考虑里,游客参观收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华西村旅游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到华西村旅游的人数,保底数字是200万人次。这样的景象,让吴仁宝和投资的200个股东,对摩天楼未来的盈利前景非常乐观。出乎吴仁宝预料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外的知名企业主动上门,希望把办事处设在华西村的摩天大楼里。“这带来的不仅仅是租金,还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经验,对华西村而言,这些东西更重要。”孙海燕说。</p>
<p> 拉大的落差感</p>
<p> 伴随着良好预期而来的,是质疑声。吴仁宝没想到,这幢摩天楼的建设,成为“大华西”中心村和周边村微妙矛盾的导火索。</p>
<p> 已经把自己称为“华西人”的周边村的村民,心里隐约有一种不满。“花这么多钱建高楼,为什么不多建些别墅给我们住?”“华西不是总说共同富裕吗?我们现在也是华西村的村民,为什么这些钱不拿来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而且建造这个大楼,也没有征求过我们的意见。”对于这些村民的抱怨,孙海燕认为是一种误解。他说:“投资建大楼的钱,是200个中心村村民集资修建的,并没有动用村里的钱。而且,这个项目建在华西中心村的土地上,也和周边村没有直接的关系。”至于周边村村民在村务上的决策权,孙海燕说,高楼的建设充分听取了村民的意见,开过多次大会。所谓的村民,包括周边村的村民代表和村委领导,所有周边村的书记,都是大华西的党委委员,都会参加村里重要决策的讨论。“当时并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p>
<p> 孙海燕说,不仅是这个项目,周边村并入大华西村后,经济实行统一管理,村里的经营情况,每月都会召开专门的会议讨论,会后都会召开村民大会通报。中心村村民全体参加,周边村也会派村民代表参加。</p>
<p> 收入差距是落差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华西村,周边村村民和中心村村民同样享有福利分配。在工资分配方面,华西村实行低工资制度,2000元封顶,只要在企业内工作,不区分中心村和周边村的村民身份,同工同酬。奖金分配则略有不同,中心村村民每年奖金不少于12万元,其中两成以现金形式发放到村民手中,八成继续提留作为股金,交到集体统一运作。而周边村村民的奖金,则全部以现金形式兑现。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股金分红。中心村村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以每人2000元的本金入股,每年享受村办企业的分红。而后加入进来的周边村村民则没有股金。</p>
<p> 孙海燕说,每个中心村的村民,都由村里根据能力统一安排工作,即使村里实行低工资、高提留的分配制度,每年一户家庭能拿到手的现金收入,也差不多有10万左右,最高的能有100万。一般的家庭都有一幢别墅,两辆20万到30万的车子。村里的别墅会根据需求定期升级,目前已经是第六代住房。一套500平方米的欧式别墅,全部装修好后的价格,是200万左右,买房不用支付现金,而由集体直接从股金中扣除。买车同样如此,自己挑好了车,由集体团购,钱从股金中直接扣除。而周边村的村民并不享受这样的待遇。</p>
<p> 摩天大楼的建设,缩短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却将同一个村庄的居住差距拉大。不过,在很多老华西村村民看来,这很正常。“华西村的发展,也是当初的苦干得来的。以前有句话叫‘有女不嫁华西郎’,就是因为华西村太苦了。刚刚并进来的村民,不能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否则太不公平了。”82岁的华西村老村民吴仁彪说:“新老村民的融合,要有一个逐步的过程。”</p>
<p>【打印】【关闭】</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