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通讯员 罗慧 蔡军 张盛剑</p>
<p>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险水利工程整修、节水灌溉项目推广、防汛抗旱体系持续健全……襄阳大地上,处处可见的大大小小水利项目,如涓涓清流,流入大地的心田,为襄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p>
<p> 该区水利局局长田水中说:“我们的水利工作,就是要紧紧扣住解决民生水利这个工作中心,以构建和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目标,不断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p>
<p> 夯实发展根基</p>
<p> 襄阳区既是一个农业大区,又是一个水利大区,现有大中小型水库160座,汉江、唐河、白河、滚河、清河等7大河流穿境而过,素有“汉江洪水走廊”之称。该区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按照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奋力实施重点工程,在襄阳大地上掀起了以水库、堤防除险加固、渠道清淤整治、泵站维修改造、农村园田化建设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热潮。</p>
<p> 在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方面,该区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水利项目和资金投入,现已争取国家项目投资3亿多元,重点解决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去年启动的7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4座中型水库已完成80%工程量,3座大型水库正在开工建设,力争在计划内完成建设任务。仅去年,全区就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30个,完成投资1500多万元。</p>
<p> 全区还开展以“小水库、小泵站、小机井、小渠道、小挡坝”为主的“五小”水利建设,通过大抓“家门口”和田间工程建设,全区整修扩挖堰塘580口,增加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改造各类中低产田2.5万亩,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500万立方米。并以构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体系为要素,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抓好水土保持工作。结合汉江崔家营水电枢纽工程建设,实施淹没区耕地保护工程,平整和减少土地淹没面积4500亩。</p>
<p> 此外,该区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对有一定筹资、配套能力的农民合作组织、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的项目给予补助,使农民直接受益。红水河灌区龙王镇胡营村末级渠系改造总投资5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90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并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的联合验收。去年以来,全区共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00多万元,投资兴建小水利工程项目50多个。</p>
<p> 据统计,全区已建有蓄、引、提水利设施13013处。其中水库160座,固定泵站244处,堰塘11891口,机井801眼,引水工程7处,大型引水渠道4条,蓄引提水总能力达11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7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形成了功能齐全,较为完善的灌溉网络。</p>
<p> 给百姓送去甘泉</p>
<p> “过去担水吃的时候,我们心想,啥时候吃上自来水就好了。现在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几十年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说起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好处,襄阳区朱集镇翟湾村民翟金汉笑逐颜开。他道出了成千上万襄阳人民的心声,翟湾村只是该区近年来农村安全饮水建设步伐加快的一个缩影。</p>
<p> 襄阳区是一个污染水、高氟水、苦咸水分布较广的地区,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区100多万人口中,有近65%的人群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重道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并把它列入向全区人民公开承诺、重点办好的民心工程,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社会融资、多轮驱动”的筹资方式,积极解决人饮问题。</p>
<p>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该区先后在龙王、黄集、黄龙等镇建设各类小型饮水工程73处。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村安全饮水建设的投入加大,又在全区建设了一大批重点、骨干工程。在白河沿岸兴建了6个千吨万人的大水厂,结束了沿岸4个乡镇8万群众长期饮用不安全水的难题。截至去年底,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17处,改造水厂3个,解决了68个村45510户2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p>
<p> 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加快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程。仅去年,全区就争取资金3000万元,有8个水厂建成通水,3个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已经完工,解决了8.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p>
<p> 今年,该区再次把“解决1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全区十大民生工程之中。</p>
<p> 助力农民增收</p>
<p> 襄阳区充分依托资源优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水产业。通过深化水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水产业增长方式,从而做大做强了一大批以生态养殖、健康养殖为主的水库渔业、休闲渔业。去年全区水产品产量6.4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2亿元,渔业人均增收380元,水产养殖已成为该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p>
<p> 在襄阳区东津镇建立的“襄樊市鄂西北小龙虾繁养示范基地”,以省水产研究所、市水产局、区水利局作为技术指导,采用稻虾联作种植模式,养殖面积达20000亩,亩产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成为全区首家小龙虾养殖基地。目前,该镇共建立小龙虾繁养示范基地800亩,年产小龙虾30万斤,创产值270万元,利润120万元。同时带动峪山镇赵畈村小龙虾养殖800亩,张家集镇梁坡村小龙虾养殖500多亩,古驿镇张坡村小龙虾养殖300亩,龙王镇、张湾镇梁坡村小龙虾养殖600亩,全区3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截至目前,全区小龙虾养殖规模已达到3万亩,成为鄂西北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p>
<p> 同时,该区拓宽引资渠道,秦嘴水库从福建引进资金1400多万元,计划用3年时间把水库建成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水上旅游、餐饮、垂钓、休闲等综合开发基地。龙王黄矛山电站库区,福建宏升公司养殖南美北对虾150亩,去年亩平产虾高达600斤,实现利润200万元。罗岗水库、官沟水库等也分别从上海、安徽等地招商引资,进行大水面成鱼精养、河蟹养殖、银鱼养殖,拓宽开发水产生产的投入领域,扩大水产生产投入的空间。</p>
<p> 在此基础上,延伸水产养殖链条,大力发展垂钓、餐饮、观赏、娱乐等休闲渔业,带动水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张湾刘洼水库“富源塘农家乐”采用“养殖—垂钓—食用”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自产自销休闲渔业新理念,年实现产值500万元,利润100万元。去年全区休闲渔业突飞猛进,产值达2000万元,是上年的两倍。</p>
<p> 水产业的多元化,掀开了该区水利发展崭新的一页。该区先后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利行业先进单位”,被襄樊市水利局评为“全市水产工作先进单位”、“襄樊市水利建设管理先进单位”、“襄樊市水利规划计划先进单位”。</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