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06/201001/./W020100117316342658644.jpg"></p>
<p>图为:正在省博物馆内举行的“走进世博会”展览会上,中国馆模型吸引市民关注。 记者佟建国摄</p>
<p>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 梅军)昨日上午,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院长吴志强亮相湖北省图书馆,向市民讲述上海世博会背后的故事,受到市民热烈欢迎。</p>
<p>1910年的幻想百年后实现</p>
<p>1910年,32岁的沪上小说家陆士谔在他的幻想作品《新中国》里,虚构了在100年后的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具体情形。谁也没想到,这一幻想在2010年真的变成了现实。吴志强说,今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举办地点涵盖了浦东、浦西,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p>
<p>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是谁最早提出在上海办世博会的设想呢?吴志强透露,是上海老市长汪道涵。1984年,汪市长在向吴志强颁发一个奖项时,叮嘱吴从现在起要关注世博会、搜集世博会资料,当时汪市长已有此设想。</p>
<p>每位参观的中国人都是形象</p>
<p>“上海世博会将吸引至少7000万人参观。在我看来,参观世博园的每一名中国人都是一件展品,向世人展示中国形象。”吴志强的话赢得现场听众热烈掌声。</p>
<p>2005年日本举办爱知世博会,有两个场景让吴志强感到心灵的震撼:一天中午,二三十名日本老人在中国馆附近空地上吃午餐,吃完自带的寿司后,老人们自觉地把空地上的垃圾全部拣走。还有一个是排队,当时有的热门馆因参观人数太多,队伍甚至要跨越几条马路,日本人自觉地隔着马路排着队,现场秩序井然。</p>
<p>“我们中国要得到全世界的尊重,不能只有卫星上天,也要靠每名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吴志强感慨。</p>
<p>减少游客排队时间有良策</p>
<p>在以往的世博会上,游客排队时间过长一直是困扰主办者的一大难题。上海世博会将如何解决该问题呢?</p>
<p>据预测,世博会开幕后一两周、国庆、世博会闭幕前一两周、暑假是人流最密集的时期;白天人多,夜晚人少,吴志强建议游客可错峰参观。</p>
<p>还有,世博园将不同类型的展馆搭配布置,如有的展馆只允许游客分批进去参观,有的则无此限制,方便游客选择。</p>
<p>另外,在预计会有很多游客排队的场馆外面安排文艺表演,游客可边排队边看演出;部分场馆内的精彩展示通过馆外电视墙同步展示,让不愿排队的游客也能一饱眼福。</p>
<p>中国馆阳光冬进夏出</p>
<p>“中国馆很有东方特色,建筑形态很美,但要说它最绝之处,还在于建筑角度绝佳:冬天,阳光可晒进室内;夏天,阳光晒不进室内。”吴志强介绍。</p>
<p>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他透露,研究团队跟踪研究了中国馆址一年365天日照情况,进行了大量模拟实验,最终确定了建筑物的角度。这种设计,可减少对空调的依赖,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中华智慧”。世博会闭幕后,中国馆将成为中国文化博物馆。</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