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66|回复: 0

蔡昉武汉纵论中国经济:面临“未富先大”的挑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13: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hbrb/hbrbsglk/hbrb08/201001/./W020100113349555737802.jpg"></p>
<p>全国人大常委 经济学家 蔡昉</p>
<p>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周亚峰 整理报道) 2010年是一个标志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仅为3000多美元,仍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经济“未富先大”,将面临贸易摩擦等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机遇。湖北应全力承接沿海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p>
<p>中国将成为第二大经济体</p>
<p>2009年,以往支撑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均遭遇金融危机打击,经济基本上没有开始恢复。美国虽略有复苏,但还是无就业率的复苏;欧洲经济没有见底,日本也没有好消息。但是,中国经济实现了8%的增长率。</p>
<p>去年,很多人非常担心中国的就业,担心农民工、大学生、城市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但从总体来看,去年初登记失业率到了4.3%以后,就一直没有再上涨。</p>
<p>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信息,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结果,修改了2008年GDP的总量。2008年的GDP加上2009年的增加率,以及绝大多数人认为今年的增长率会比去年高一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可以达到37万亿元,这意味着超过了日本的经济总量。2010年是一个标志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大经济体。</p>
<p>当然,若用购买力平价的概念,中国在多年前就超过了日本,但是我们一般不承认购买力平价的概念,仅用最保守的估计来看,今年将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p>
<p>在最艰难的2009年,我们不太费力实现了经济增长目标,而且实现了就业目标,所谓“V”形的复苏没有悬念。</p>
<p>中国将面临“未富先大”问题</p>
<p>人口学家针对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创造了一个概念叫做“未富先老”。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在富裕以后人口开始老龄化,其老龄化和富裕程度是成正比的。但中国是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情况下,老龄化速度开始提高,并且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未来中国会成为世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并且是老年人口比重最多的国家。</p>
<p>仿照“未富先老”,可以给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的中国经济定义一个特征,叫“未富先大”。</p>
<p>从37万亿GDP的总量来看,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仅为3000多美元,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在以往的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过的,无论是早期的英国、还是美国,以及后来的德国和日本,他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是相称的。</p>
<p>中国成为“未富先大”的国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p>
<p>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以及巨大的贸易体,中国将会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去年全球发生贸易保护的浪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严重,但是发生的那些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国。加入WTO的这些年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摩擦的矛头都直指中国。</p>
<p>此外,中国的汇率政策等方面也不断遭到批评。</p>
<p>“未富先大”也有很多机遇</p>
<p>人们在讲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转移时经常提到“雁阵模式”(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像大雁飞翔的模式),一些国家依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成为“世界工厂”,随着人均资源水平提高,资源禀赋发生了变化,转向资源密集型产业。如在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东盟国家,再到中国沿海。</p>
<p>以往“雁阵模式”都是讲国家与国家之间。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幅员辽阔,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有些地区进入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如上海、北京人均GDP都超过一万美元,鄂尔多斯地区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但是很多中西部地区仍处于中等、中下等水平,甚至处在低收入水平上。</p>
<p>巨大的地区差距形成了中国特殊的优势,也就是传统的“雁阵模式”可以在中国区域内延伸。</p>
<p>与此同时,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同样出现了“未富先大”的趋势。相对中国经济整体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在最近这些年经济总量增长很快,GDP增长速度快于沿海地区。中西部总量在扩大,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缩小,但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中部地区人均GDP大概只相当于东部地区一半,西部地区只相当于东部地区44%,现在还是处在比较低的收入水平上。</p>
<p>因此,中国经济“未富先大”的特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在中西部地区完全体现出来。</p>
<p>中国劳动密集型优势仍将延续</p>
<p>对于中西部地区形成的“雁阵模式”,有几个问题必须回答:</p>
<p>首先,全球经济未来是否能够支撑中国中西部继续外向型发展?即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否在中西部地区继续延续,而且以世界为市场。很多人担心,遭遇金融危机,美日欧在很长时间不会恢复元气,他们为解决本国的就业也要回归制造业。</p>
<p>我认为,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资源禀赋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劳动力成本、福利水平很高,这些都是刚性的。美国有10%的失业率,能否把过去转移出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再局部的发展回来?这是做不到的,即使想做,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仍比中国高很多。因此,未来全球经济可以支撑中国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p>
<p>其次,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是否会输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巴西等国,我认为:总体来说,不会!</p>
<p>理由一,以往,当一个国家丧失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时,产业一定会转移到其他的国家。但是,以往这些国家没有巨大的地区差异。中国的特点就在于巨大的地区差距,当部分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提高,丧失比较优势时,还有大量地区可以开发。中国区域之间的互补性非常强,在国内产业转移的余地相当大。</p>
<p>理由二,以前看一个国家有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许多人只是单纯看劳动力的成本。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假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现在比印度高一倍,但是劳动生产率高出两倍,中国的竞争优势仍然会大一倍。中国社科院实证研究显示,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劳动力成本提高很快,至2008年农民工工资的实际增长率接近80%。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也相当快。在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同时,中国并未丧失比较优势,因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p>
<p>其三,中国继续在中西部地区延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向内需的转变)是否矛盾?我认为是不矛盾的。</p>
<p>内需扩大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在于中央说要改变国民经济的分配方式。提工资是企业的事,政府无法代替,政府能够做的事就是靠市场力量最大限度扩大就业,实现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提高收入的根本源泉。</p>
<p>中部应防“梅佐乔诺”陷阱</p>
<p>过去一个阶段,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很快,这里面有没有不健康的因素?我认为:有。</p>
<p>意大利的南北差距较大,政府非常关注缩小区域差距,对南部落后地区给予了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财政转移和各式各样的补贴、优惠。在一段时间内,意大利这些落后地区也都有所赶超,增长速度比其他地区要快,但是赶超过程没有可持续性,到了一定阶段又停下来了,到目前为止,地区差距仍然没有缩小,依然继续保持。人们说他们是“梅佐乔诺”地区,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案例。</p>
<p>两德合并以后,东德和西德地区差距也长期保持,也出现了“梅佐乔诺”陷阱。</p>
<p>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必须防止陷入“梅佐乔诺”陷阱。</p>
<p>这几年,中西部的赶超领域里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即政府靠优惠条件、靠各种补贴吸引投资,行政干预非常多。</p>
<p>现在正逢中央提出要改变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中西部相对来说既没有强大的外需,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也没有消费内需,更主要的是投资带动。这些特征决定了目前的赶超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这种发展方式不具有持久性。现在应该回归到市场配制资源、市场引导投资,以及符合自身区域比较优势上。</p>
<p>湖北在中部地区是一个最典型的省份,应该全力承接沿海地区转移出来的、或者替代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p>
<p>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创造了经济奇迹,我想说,“中国的发展故事才完成了一半”。前三十年,中国只是沿海地区在快速发展,如果广阔的中西部再延续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p>
<p>过去一些东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可以持续四十年,中国现在的高速增长已经三十年了。如果中西部完成中国的另一半发展,再持续三十年,中国将是史上高速经济发展时间最长的国家。</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8 21: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