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快乐的假日转眼过去了,大家又要重新回到原来的规律生活中。许多人面对这种转变,内心感觉郁闷:在节后的头一天,遭遇“忧郁星期一”,心情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等;老人则难以适应突然恢复的清静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做准备。这就是“节后综合征”的典型表现。</p>
<p>四大症状印证“节后综合征”</p>
<p>人们习惯了假期里的轻松状态,一旦转入紧张的工作中,面对工作和压力,自然就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的症状,如果有以下四大症状,那说明你真的患上了“节后综合征”。</p>
<p>症状一:困,想睡,提不起精神</p>
<p>似乎每次假日之后,刚上班的白领们都有这样的心情:累、疲惫、心不在焉。大多数都是因为在假日玩乐过度,甚至通宵喝酒打牌等,打乱了以前有规律的生活,扰乱了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所以,按时上班时,就表现得力不从心、昏昏沉沉。</p>
<p>专家建议: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时间要保证在7—8个小时左右。如果春节期间打乱了作息时间,晚上也不必过早上床,没睡意可能还睡不着,造成失眠。另外,在白天多做点运动,或者下班了逛逛街,这样晚上按时睡觉就容易入睡许多。</p>
<p>症状二:烦,忧虑,不想上班</p>
<p>张先生一家大小热热闹闹过节很开心。可是一想到回单位上班,他却莫名其妙地多了不少烦恼——吃饭不怎么香甜,睡觉也不怎么安稳,甚至不想去上班。</p>
<p>专家建议:假日过后,生物钟调节不过来,松弛下来的弦一时也适应不了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因而对上班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假日的最后一天就要把节后繁琐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梳理一下第二天上班该做的工作,提前安排工作日程,联系同事,谈谈新的工作计划,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中来,以免一上班就陷入应接不暇的忙乱之中。</p>
<p>症状三:舍不得离开父母,惆怅</p>
<p>对父母有依赖感的人,离开家人之后,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这一点在儿童中最为常见。而一些成年人也存在分离焦虑。专家建议:这个时候可以多给家里人打打电话,一来安慰家人,二来也能打发自己心理上的孤单。</p>
<p>症状四:不想面对同事</p>
<p>林小姐节后不想上班的理由有点特殊,她是害怕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因此而焦虑。专家建议:不愿意面对压力、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害怕面对上司、同事、客户等种种人际关系及工作压力都是正常的,这是我们身体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对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勉强和责备,通常调整几天,很快就能重新适应。</p>
<p>未雨绸缪,淡化节日好过渡</p>
<p>实际上,出了问题才来想解决之道并不是上策,专家认为,未雨绸缪才是解决问题最聪明的做法,所以,为避免遭遇“节后综合征”,自己要学会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自然过渡。专家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帮助您尽快恢复到工作状态中来:</p>
<p>淡化节日情节——不要把节日看得太重,从思想认识上要淡化它,也别期望着在节日就能彻底解放自己。</p>
<p>假期生活要过渡——原有紧张的生活方式不能完全丢掉,比如休息时间,上班时晚上11点休息,放假就推迟一个小时12点睡觉,可不能凌晨才睡甚至玩通宵当“夜猫子”。放假时的作息时间可以有稍微的调整,但不能完全打乱。</p>
<p>假期充电学习——逛逛书店,针对自己的工作购买一些书籍,充充电,与工作“藕断丝连”。这样就不会在节后对工作感到陌生、害怕。</p>
<p>适当运动——上班后,要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打球给身体一个缓冲期,这样也能有效地帮助解除疲劳,恢复精力。合理的运动通过肌肉与神经的相互作用,对自身生物钟的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慢跑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有助于舒缓精神紧张和兴奋,重新集中注意力,面对即将投入的工作。</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