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都有几张信用卡及卡奴一词的由来
卡奴,又称卡债族:台湾新闻用语,中国民间亦作讽刺或自嘲使用,指因为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月薪或收入无法将支出的部分摊平,首期只能缴部分的金额,之後需给付金融机构循环利息、违约金、手续费等、费用而背负高额卡债,个人财务周转不灵的人。
卡奴一词略带贬义,但并没有冒犯的意思。
特徵
欠下信用卡债务
无法立即缴清债务,而需付出利息、违约金、手续费等
经常从第一张卡贷出现金,去填补第二张卡的当期债务,然後再从第二张卡贷出现金,填补下一张卡的债务,周而复始,俗称“拆东墙补西墙”
由於卡债并非十分钜额,大部分人每月尚缴付最低缴款金额而不至於债主临门
卡奴现象信用卡高度普及的时代,各金融机构竞争,为推销信用卡,纷纷对新会员推出丰厚礼物,或是刷卡数次可获积分回赠或年费优待等,吸引人们申请信用卡。而额度限制又给的越来越高,有时甚至一张卡额度便达到月收入的几倍至十几倍。由於刷卡购物可在数十日後缴款,并可以利息为代价延後缴款或分期付款,使得没有积蓄的月光族或学生等超额消费,导致出现刷卡风暴纷纷欠高额卡债并无法按时付清,只得长期背负卡债。
来源
卡奴一词的来源并无正史可考。由於本词构词简单,一般人容易较直观的联想到而自然创造,通常认为台湾和大陆分别各自产生和流行。
台湾在台湾,1990-2000年代开始,信用卡逐渐流行。鼓励消费刺激经济成长、持卡人个人无法控制消费欲望或以短支长、对申请人信用徵审宽松与对持卡人还款风险控制不当,促成了一些人士难以缴清信用卡债务而导致个人财务周转不灵,一些人及新闻便戏称其为“卡奴”。
台湾立法院提出法案,欲将银行循环信用利率上限自20%降为10%,并喊出「解放卡奴」的口号。在银行公会努力游说,并以建立「债务协商机制」作为让步之後,同意此法案暂不予处理,但此後「卡奴」一词就广为大众所使用。
中国大陆2004年开始,在银行疯狂的推销下,加之核卡基准下降,信用卡迅速流行。类似于台湾的原因,卡奴一词在民间出现。
针对部分优秀在校生的小额度学生信用卡出现和推广後,由於一些学生尽管被称为““值得信赖”,但他们在校时并无收入,且部分家境欠佳,加之理财意识较淡薄,不少人尚不知信用卡为何物,最终导致大量学生沦为卡奴,当中许多人将信用额度几乎用光。
有关人士呼吁慎发学生卡,但遭到更多反对,原因是大学生亦有权利持有信用卡并积累个人信用。由於额度较低(通常在人民币数百至数千元),部分学生毕业工作取得稳定收入後,卡奴状况即好转。 |
|